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5篇
  免费   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79篇
  2013年   77篇
  2012年   86篇
  2011年   58篇
  2010年   50篇
  2009年   63篇
  2008年   70篇
  2007年   53篇
  2006年   47篇
  2005年   59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65篇
  2002年   38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3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杨建国  杨东晨 《文博》2004,(1):20-24
从公刘迁豳(今陕西旬邑与彬县一带,后又扩土至长武)至公亶父,长达370余年未迁都。约在殷王武乙时期,公亶父被戎狄、殷朝逼迫,离开经营数百年的比较富庶地区,迁于豳之西南的岐阳,开辟新域而营筑都城,建立新的诸侯国,国号仍为“周”,国民称周人,国都所在地称“周原”。从此,  相似文献   
62.
分等分类视角中的汉、唐冠服体制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阎步克 《史学月刊》2008,2(2):29-41
所谓中国古代"冠服体制"的变迁,主要是指其分等分类样式及其在历代的变化.根据研究需要可以将其设定为"自然分类"、"职事分类"、"场合分等"、"级别分等"等概念,以此为工具来分析历朝冠服及服饰元素的不同排列组合样式以及冠服体制的表述形式.其结论是:周朝冠服体制特点,主要是"自然分类"和"级别分等"的结合.汉代冠服体制的特点,是其"自然分类"和"职事分类"相对突出;其时冠服的分类功能强于前朝后世,其分等功能弱于前朝后世.魏晋以后,冠服体制的重心日益向"级别分等"和"场合分等"偏转,服饰元素的等级规划日趋繁密.越是到历史后期,冠服之分等的功能越强.对上述变化的原因及意义,由此种视角的研究可以提供初步的解释.  相似文献   
63.
近年出土的<邿公典盘>应该是解决了部的国姓问题,但随之披露的<邿中簋>又与盘铭提供的线索发生了冲突.这一冲突造成学界对邿国之姓的认识形成了分歧,分歧的关键在于对先秦时期的女子称"子"及此一时期与媵婚制度相关的媵器制度理解的差异.通过对有关的文献材料和古文字材料的梳理,可以对何以认定邿为姜姓作出合理交代.  相似文献   
64.
周振鹤主编的《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包括总论,先秦卷、秦汉卷、三国两晋南朝卷、十六国北朝卷、隋代卷、唐五代卷、宋西夏卷、辽金卷、元代卷、明代卷、清代卷、中华民国卷,其中宋西夏卷、明代卷和中华民国卷,2007年8月已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其他各卷也将陆续面世。  相似文献   
65.
<考工记>营国制度的产生,标志着中国古代都城布局规划理论体系的正式形成.以这一理论为标尺,可将中原地区古代都城布局演变划分为四个阶段.分析考察可知,<考工记>营国制度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只是儒家描绘的一幅"理想王都"的美妙蓝图,只有在统一的封建社会盛世,才有可能将这幅蓝图变为现实.  相似文献   
66.
杨军 《旅游纵览》2008,(10):20-21
<正>去成都两次,每次都到锦里古街。锦里即锦官城,是西蜀历史上最古老、最具有商业气息的街道之一,早在秦汉、三国时期便闻名全国。今天的锦里依托成都武侯祠,以秦汉、三国精神为灵魂,明、清风貌作外表,川西民风、民俗作内容,扩大了  相似文献   
67.
这篇文章让我们回到了追慕“男色”的魏晋时代。其实,现在对一些男歌手的追捧,又何尝没有“男色”的味道呢?读罢此文,大约只能以一声“哈”作了结。  相似文献   
68.
蒋志龙 《中国文化遗产》2008,(6):M0001-M0001
在我国的西南边疆,早在汉代以前就生活着以“夜郎、滇、昆明”为代表的被司马迁称为“西南夷”的土著居民。其中的滇就大致分布在滇池周围,是“靡莫之属”中最有势力的代表,  相似文献   
69.
李学智 《民国档案》2008,(1):127-132
唐德刚先生之<袁氏当国>一书,在叙述民国某些史事,如各省都督府代表联合会、<临时约法>、民国第一届国会、<天坛宪草>等中,多有与史实相佐之处.笔者根据所见资料,提出自己的浅见,以就教于唐德刚先生及学界方家.  相似文献   
70.
曾经看到过一幅画,是以细腻的工笔描摹的魏晋时期文人雅士的“贴自然”式的消闲生活场景:人们袖笼宽博飘逸,神情闲淡自然,于山间于溪旁,盛水的瓢就漂在水上,渴了就随手捞起来喝。人在自然中,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和谐如一。这是魏晋时倡导的自然和简约的生活,还有一个专门的词来自鲁迅,叫“魏晋风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