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9篇
  免费   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48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45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1.
吴恭让 《丝绸之路》2007,(10):66-67
青海是一个令人神往的地方。在我的印象中,最早知道青海是因那一首令人陶醉的《花儿与少年》。后来在小学地理课上听说高原湖泊青海湖,才晓得青海是因青海湖而得名。后来,又进一步知道了青海玉树是中国的河源之乡,它不仅发源了孕育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长江、黄河,还发源了流向境外的澜沧江。  相似文献   
12.
喻梦源 《风景名胜》2020,(2):0027-0027
川西北高原不同于四川其他地域的地形地貌,它背靠青藏高原又与横断山脉相连具有独特的地理因素,具有地域独特性高原山地气候,极具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13.
她,诞生于1989年,走过28年的风雨兼程,依然风华正茂。她,拥有三种语种、四种文版,发行西藏及四省藏区,探索及海内外130多个国家。她,雄揽藏地壮美风光,追踪藏区政经时事,诠释青藏高原风土人情,历史文化,解读古今人物,挖掘在世界屋脊上每一个鲜活生动的故事。她,实事求是,用事实说话,有力回击境外反华分裂集团的不实言论,占领国际涉藏宣传舆论阵地。她,孜孜不倦,纸墨飘香,于方寸间铺呈青藏高原的发展巨变,传递着雪域高原千百万民众的喜悦心声。她,守得住清贫,扛得起重担,以前辈精神激励自己,以匠人情怀做好每一本杂志,薪火相传。  相似文献   
14.
抢手高原牛     
《华夏人文地理》2014,(3):192-192
外赫布里底群岛中的格里姆赛岛上举行的牲口拍卖引来围观人群。原产苏格兰的高地牛蓬松的双层毛发能够极好地适应该地区湿冷多风的气候。  相似文献   
15.
雪域高原,一方庄严、圣洁的土地。我怀着敬畏的心情,今年5月中旬再一次缓缓地踏上了这片神奇的高原,与去年10月的那次相比,这次的行程多了一份亲切和从容,在从北京出发的那一刻起,我就把我的热情和感情打入行囊,连同我的肺腑一起溶入了高原雪山。离高原最近的太阳青藏高原有着得天独厚的太阳能  相似文献   
16.
西藏人说的"高原红",是指因紫外线光照强烈,在年轻姑娘脸颊上留驻的"胭脂",在西藏生活久了,不管是藏族汉族,脸蛋上都容易有一些难以去除的"红颜"。但是,近年来,西藏的"高原红"却悄然变少了。曾经,一提到西藏,人们就会想到当地人红扑扑的脸蛋。慢慢地,高原红开始承载越来越多的寓意,成了藏家姑娘纯洁无暇、美丽动人的符号。除了高原红葡萄酒、高原红歌手组合,有"九寨歌王"之称的藏族歌手容中尔甲专门唱了一首激情如火的《高原红》,令人如痴如醉的歌声也把高原红的藏族印记传遍了海内外。  相似文献   
17.
范梵 《中国西藏》2014,(3):64-69
“陈塘沟夏尔巴妇女的帽子是最有特色的服饰之一。帽角的顶端都插着孔雀羽毛和鲜花,象征茂密的森林里生活着各种各样的鸟类;边角上有红、黄、蓝三种颜色,象征着原始森林;上边的红色圆顶,象征着美丽的高原湖泊羊卓雍错;帽子两边白色的银丝条,象征珠穆朗玛峰;帽子一端用银币镶的链条,代表珍稀野生动物:帽边到帽顶拉着的一串串珍珠,代表滔滔不绝的雅鲁藏布江。”  相似文献   
18.
安娜 《中国西藏》2014,(6):60-63
在吉林文化援藏的队伍中,有一个很特别的人,他从不属于援藏干部序列,却与雪域高原结缘二十年,先后三十多次深入藏地,从事文化援藏工作,在当地百姓心中,他就是一个留下不走的"援藏干部"。赵春江——吉林省作协、文联副主席,省摄影家协会主席、省文化援藏援疆促进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结缘雪域二十载1994年,时任《城市晚班》总编辑、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秘书长的赵春江,随团慰问《拉萨晚报》,那是他第一次踏上西藏这片神圣的土地。  相似文献   
19.
在民歌的回响里,一位汉朝使节正向我们走来,步调久远而又苍凉。  相似文献   
20.
张延清  纹月 《中华遗产》2014,(10):88-101
四月间,201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评比结果刚刚揭晓,获奖项目之一——四川省石渠县境内的大规模吐蕃石刻群,就成了学术界热议的话题。我所在的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近几年在青藏两地开展了不少研究项目,这一新发现。自然勾起我的兴趣。没想到,5月底时,一份邀请函不期而至,令我有机会亲赴石渠,与这批新发现的石刻做面对面的“交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