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82篇
  免费   5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37篇
  2022年   57篇
  2021年   49篇
  2020年   45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101篇
  2014年   203篇
  2013年   188篇
  2012年   215篇
  2011年   190篇
  2010年   156篇
  2009年   147篇
  2008年   203篇
  2007年   146篇
  2006年   132篇
  2005年   104篇
  2004年   78篇
  2003年   69篇
  2002年   73篇
  2001年   50篇
  2000年   45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5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51.
<正>档案编研是对档案文献进行研究与编撰,为社会提供档案信息利用服务的工作。它是档案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信息加工产业的一个分支,在服务于企业经济发展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企业档案工作由单一的向读者提供档案原件,逐步转变为提供档案编研成果,这是企业档案部门服务方式由低级向高级的转化,也是企业档案工作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52.
刘荣华 《收藏家》2007,(3):73-79
信札十四日前送上书画扇,亮尘高鉴。嗣音阙然,深用皇迫。拙鉗遗在斋头,有良朋久失之慨。前闻香田述及,极为低回(故人云壶遗迹可念),兹再瑽一舆走索,即乞检还,以慰神鬃。幸甚幸甚,此承  相似文献   
53.
陈子凤 《收藏家》2007,(1):64-68
吴昌硕(1844-1927年),浙江安吉人。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硕,又署仓石、苍石、仓硕,因得友人所赠古缶,故号缶道人,别号有缶庐、苦铁、大聋、老仓、老缶等。七十岁以后以字行。早年曾游学苏州,往来于江浙之间,阅历大量金石碑版、玺印、字画,积累了深厚的素养,眼界大开。后寓上海,广收博取,诗、书、画、印精进。他的书法着力于“石鼓文”,深研数十年,自出新意,用笔结体,一变前人成法,力透纸背,独具风骨,篆书、行草,样样皆精。他中年开始作画,取法徐渭、朱耷,学画于任颐,设色大胆,别开生面。他把书法用笔融于绘画,线条凝练遒劲,气度恢宏古朴,浑…  相似文献   
54.
房学惠 《收藏家》2007,(9):19-26
明清两代是我国书法艺术的集大成时期,在当今的公私收藏中,以明清两代的书法作品居多。旅顺博物馆收藏的明清两代的书法作品多出自这两个时代书坛主流大家的手笔,作品内涵丰富,有的是作者自作诗抒写情感,有的是作者移录古人诗表达胸臆,更有言简意赅的短语评介古人的书法艺术。在装裱形式上,有立轴、手卷、条幅、扇页、楹联,从不同角度展示  相似文献   
55.
《宋代文献学研究》是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张富祥教授多年研究的力作。序文三篇皆出当代名家,评论本书的认识眼光独特,内容介绍颇多心得。  相似文献   
56.
今年是傅山先生诞辰四百周年。作为一位傅山艺术的研究者,能够参加纪念这位著名学者、书法家的盛会,我深感荣幸。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根据自己的学习心得,对今后如何进一步开展傅山研究,提一些看法。我的看法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讨论傅山研究文献的整理工作,第二部分对研究课题的开发提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57.
山西地处黄土高原东部,“山多地少,本非五谷蕃衍之所。雁门迄北地多斥卤,岁仅一收,太行迄东则冈峦带土,颇鲜平原”。加之明清时期生齿日繁。导致地狭人稠,食不足用。继之而起的过度耕垦,使山间瘠田、村边角地都得以利用,甚至“山之悬崖峭壁,无尺寸不耕”。终导致许多山地丘陵地带“遇积雨则河水暴涨,其势奔腾而不可遏,往往啮田为害;数十年来洗荡民田千有余亩,尽成沙砾”。与森林破坏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保存下来的明清时期的一些护林碑刻,为我们揭示了当时人们保护森林、树木的一些情况:一方面人们基于朴素的生态观念和风水意识,加强对寺庙林、风水林等的保护,其目的并非出于自觉保护林木,但客观上还是达到了保护林木的效果。一方面,在一些地区,人们切实意识到破坏林木对生产生活带来了消极影响,因而,加强对林木保护的自觉意识,一定程度上防止了人们的滥砍乱伐,维护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它们或竖于田间地头,或立于祠堂庙墙,警示人们禀遵毋违。这些碑刻资料大都属于民间自发形成的,自我约束的乡规民约性质,是珍贵的民间环保史料。其记载的有关破坏森林的性质主要是习见不鲜的一般性砍伐,不同于大规模的军屯民屯的毁林开荒,故而鲜见于文献记载。在以往的研究中常被忽视。  相似文献   
58.
马雪 《文史天地》2007,(7):51-52
我国古代文献有“七十曰老”的说法,宋代官员致仕(即退休)即以70岁为限,比起如今的60岁,年限可谓很宽松。但70岁退休并非绝对。北宋时期,一些“邦国重臣”或受到皇帝恩宠的官员虽到了70岁,却仍然可以“安位若素”。  相似文献   
59.
开封作为中原腹地、八朝古都,历来文化底蕴深厚,为文物风土清嘉之地,素有“书画之乡”“书法名城”的美誉。开封市博物馆馆藏文物种类众多,其中书画多为明清以来的佳作,特别是与开封有关的书画家作品数量丰富、技艺精湛、风格鲜明,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准。  相似文献   
60.
设斋供养僧尼,由来已久。设斋之前,斋主要向僧尼发出邀请,是为《设供疏》,即设斋供养僧尼之疏帖,也就是现代意义上的请柬。分二种:1、供养子虚乌有的圣僧宾头卢,即《请宾头卢疏》;2、供养现世寺院僧尼,即普通《设供疏》。如S.5696号为淳化三年(992)八月廿七日陈守定《请宾头卢疏》,P.3152号为同年同月同日《陈守定为亡父设供疏》,同一次设斋供养活动,一请宾头卢、一请敦煌寺院诸僧,最能说明问题。本文通过对敦煌文献中11件《请宾头卢疏》进行考察,显示这些《设供疏》主要在为亡人设斋祈福仪式时使用。将《请宾头卢疏》与《设供疏》结合起来考察是本文在研究思路上的一个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