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44篇
  免费   7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90篇
  2022年   89篇
  2021年   81篇
  2020年   54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53篇
  2015年   95篇
  2014年   328篇
  2013年   329篇
  2012年   333篇
  2011年   283篇
  2010年   280篇
  2009年   230篇
  2008年   217篇
  2007年   173篇
  2006年   129篇
  2005年   95篇
  2004年   71篇
  2003年   48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3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李珍珍 《福建史志》2022,(5):66-70+72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无形的软实力,具有核心竞争能力、区域经济突出的优势。作为“非遗”大县,永春县十分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但重保护、轻开发的问题还明显存在。可以通过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走“非遗+”商业融合模式、推动非遗产业集聚发展、加强非遗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对外非遗文化交流与合作等方式,推进永春可经营性非遗市场化,使之成为永春的文化品牌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相似文献   
72.
林慧彬 《福建史志》2022,(4):60-64+72
“炝”是中国传统烹饪方式之一,在北方和西南地区经常使用,福建则莆仙地区使用最广。文章分析了“炝”字在莆仙地区的形音义,解释其在莆仙方言中的文白异读形式,探索其在莆仙地区美食中所形成的一系列词语族情况,并进一步阐释其饮食文化内涵。文章还对莆仙地区“炝”食的传播进行了分析,为莆仙地区的“舌尖魅力”研究添砖加瓦。  相似文献   
73.
曾国军  李忠奇  陈铮  周尚意 《人文地理》2022,37(4):22-31+45
流动性的增强不但意味着人口、信息、资金流动强度增加,也意味着流动范围的扩大。在此背景下,以稳定的人口构成为基础的传统地域饮食文化区的边界也开始发生变化。同时,流动性也使多元地方饮食文化在空间扩散的基础上展开了互动与交融。本研究将除港澳台地区以外的中国全域作为研究区域,基于海量餐饮服务设施POI数据,运用核密度分析方法分析中国目前的流行菜系空间扩散格局并描述其特征,并从流动性视角阐释其形成与扩散的文化地理逻辑。研究发现,中国现流行的菜系主要包括川菜、湘菜、粤菜、东北菜、徽菜、云贵菜、西北菜、鲁菜;中国流行菜系的空间扩散格局具有差异明显、多中心发展的特点。其中,川菜、湘菜、粤菜数量多分布广;鲁菜、徽菜分布集中,扩散较少;东北菜、云贵菜、西北菜数量较少但分布范围广。这种流行菜系空间扩散格局背后的文化地理逻辑与流动性密不可分,人口、资金等的流动促使地方饮食文化在空间内扩散,同时也带来了地方饮食文化间的交融互构。  相似文献   
74.
王晓莉 《旅游纵览》2022,(14):16-18+26
近年来,文化遗产旅游的重要性日渐凸显。国内对文化遗产旅游的研究从2004年开始,持续至今,可是研究的热度一直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此外,以往文化遗产旅游相关论文的研究方法较为单一且在研究主题方面未能很好地做到与时俱进。鉴于此,本文首先对中国知网数据库中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目录和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收录的文化遗产旅游相关文献进行研究方法和主题统计分析,其次对2021年《旅游学刊》公众号内“佳文速递”板块收录的文献进行研究方法和主题分析。以期为文化遗产旅游研究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75.
胡娟  朱生东  赵蕾 《旅游纵览》2022,(16):80-82
徽州饮食文化,带有浓厚的徽文化基因,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安徽省黄山市打造“美食之都”的核心资源。本文以徽州饮食文化为研究对象,分析徽州饮食类非遗的保护和发展现状,探索徽州美食旅游的发展途径。徽州美食旅游的开发可以策划风格各异的非遗美食旅游线路,开展多样化的徽州美食旅游营销,不断加大徽州饮食文化的宣传力度,重点推进徽州饮食文化中标志性资源的品牌化发展。  相似文献   
76.
李林 《东南文化》2021,(1):161-167
考古文物是我国历史类博物馆的核心展品,在其主要社会职能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随着考古学阐释理念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以物证史法、情境展示法、关联阐释法等已被逐渐应用到博物馆展陈中.但以传统考古学为核心的阐释方法在公众传播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单一视角与多元需求的矛盾、学科思维与展陈逻辑的矛盾、学术规范与启发教育的矛盾.对于历史...  相似文献   
77.
郝楠 《旅游纵览》2022,(20):107-109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旅游经济作为区域经济新的发展极,对目的地的形象推广与区域经济多元化发展均有重要意义。文旅融合为传统旅游区域提供新的发展方向,同时标志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进入新阶段。本文通过阐述非遗旅游美食开发的必要性、重要性以及当前所存在的问题,继而提出发展非遗旅游美食的创新策略,以期借助旅游资源开发升级提振地方经济,探寻非遗旅游资源开发与非遗美食资源保护的矛盾与统一点,最终达到促进旅游产业发展和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目的。  相似文献   
78.
韩雏昀 《旅游纵览》2022,(22):29-31
新经济时代的旅游行业,强调资源整合和满足多元需求的“全域旅游”。“全域旅游”概念已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模式。因此,高职旅游类专业目录也相应地进行了更改和新增。专业名称的修改和扩充体现了以行业划分专业类别、新业态的引入、数字化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和文旅融合的态势。在高职旅游类人才培养内容上,应根据旅游行业岗位划分、职业面向和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制定,从知识讲授、能力获取和素质提升角度培养具有良好人文素养、较强适应能力、可持续发展的技能型人才。  相似文献   
79.
马剑瑜  黄琴 《旅游纵览》2022,(23):23-30
为提高景区智慧化管理水平,对客流做出精准预测并进行提前引导,保障游客游览安全,游客在景区内的寻路行为,即微观路径选择日益受到旅游、地理,乃至交通规划领域学者的关注。学者从景区道路空间特征和空间结构量化方面考虑空间视角的开放式景区行、引路标识系统设计与效果评估、特殊人群的路径决策特征空间焦虑与导航方式对寻路行为的影响等角度探索影响寻路行为的主客观因素,旨在挖掘客流形成机制。本研究聚焦山岳类景区这一特定空间,通过游客深度访谈的方式,利用NVivo软件编码和交叉分析,提炼出影响个人路径决策的主观促进和阻碍因素,如心理地图能力、游览动机与目的、时间和体力;客观因素包括山道条件、陡度、导向标识、酒店位置。研究发现,山岳类景区相对封闭,路径选择方案单一,结合多入口客流信息,叠加平均流速,可以预测主要线路的实时客流分布和方向对冲情况。游客路径决策效果与体验质量密切相关,迷路或走错路造成体力和时间损失极大影响整体游览感受。因此,山岳类景区有必要构建游客路径决策形成机制,提升景区智慧化管理水平,以此提高游览质量。  相似文献   
80.
《民俗研究》2021,(3):15-21
黄河文化生态是黄河流域多民族、多文化共生共存的状态,不同文化间的互动制约、维持着文化生态的平衡。自工业化以来,为追求经济增长,人类对河流无限索取,造成黄河断流,河水污染,自然生态恶化。相伴而来的是,许多景观及遗址被毁坏,非物质文化遗产大量消失。尊重黄河生命,维护生态平衡,有机整合黄河文化遗产资源,对河流、景观、遗址、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系统保护,才能使黄河文明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