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篇
  免费   0篇
  2023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黑土地文化的精神能力——长白山里采参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约是在12年前(1989年)的秋天,我深入到东北长白山腹地的白山(原浑江)进行挖参活动考察,在三岔子的山道上遇见了“挖参帮”,他们是由三个人组成的“伙子”,由把头、腰棍和边棍组成。我对他们进行了简单的采访,并把他们向老林子出发的姿态照相记录了下来。我知道,这是东北文化(黑土地文化)的一种重要记载,是我们从事文化人类学学者所时刻需要捕捉的一种事项,我们称之为田野采集活动挖参事项。  相似文献   
62.
有诗赞扬忻城米馍云:“正月团圆话短长,家家炉火散清香;要知何物沁人鼻,米馍芬芳满壮乡。”这是一位外籍客人到忻城作客,走村串户品尝到烘烤米馍的异香时而题的诗句。  相似文献   
63.
“晋南人的馍,晋北人的糕”。这句民谚由来已久.道出了山西省南北两地食俗上的区别。长期处于封建制度下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一般农家只能是种啥产啥吃啥。馍,是用小麦面粉做成的食品。晋南气候温和.土地肥沃.出产小麦较多,因此当地人便养成了“爱吃馍”的习惯。糕,是由黄米面加工而成的食物。晋北气候寒冷,无霜期短,土地瘠薄,适宜于种植黍子,黍子碾成米叫黄米,性黏,面可做糕,这便是当地人“爱吃糕”的原因。  相似文献   
64.
从当下的文化剖面看,冰水和热水的差异出现是源于口感、饮食习惯的差异,但如果将问题置于历史中考量,就会发现这些说法不一定成立。因为水质和饮食习惯随着历史发展、文明演进而不断变化,但在这中间为什么西方人没有形成喝热水、东方人没有形成喝冰水的习惯?而且,西方人喝冰水隐含的一个基础的前提是直饮水的出现,而中国至今为止仍然没有发展出健全的城市直饮水系统,这又是为什么?我的回答是从这两方面进行分析的。  相似文献   
65.
来凤凰,住处选择在古城西门外附近的凤凰家园客栈,图的是一个舒适且安静的睡觉环境和方便的地理位置。跟阿姨聊天的时候意外得知,离这儿不太远还有一个稍大规模的菜市场。每到一个地方,我都喜欢去当地大的菜市场看看.在菜市场里不仅可以体验到独特的风土人情,更可让人对此地的饮食习惯有一个大致且准确的了解。  相似文献   
66.
67.
68.
来信照登     
《文史天地》2002,(3):16-16
编辑先生:杜宁先生在港举办画展,蒙杜先生所赐,得阅《文史天地》2002/1期。其中李国文先生大作《贾府的洋货与股份制试点》一文提到“西汉张骞,出使西域,辗转十数年之久,东汉班超,率三十六骑,打通丝绸之路。诸多带‘胡’字的,如胡椒、胡琴、胡葱、胡瓜、胡豆、胡桃、胡萝卜,乃至于菠菜、玉米、番茄、番石榴等等物品,都是他们引进中原,融入国人的日常生活,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汉唐时期,那些本属异域的胡瓜、茄子、辣椒、土豆,终于本土化了,在中国这块土地上,扎下根来,没有人认为这些蔬菜瓜果为洋货。”以上所举诸种…  相似文献   
69.
孙世权 《世界》2003,(8):38-41
作为大学俄语教师,我有幸于上世纪90年代初多次去俄罗斯访问或进行贸易洽谈,耳闻目睹了俄罗斯人的许多民俗轶事,颇为有趣。  相似文献   
70.
古老的山西上党。是小米的故乡。当地吃小米有多种吃法,通常都知道和子饭、小米粥、小米干饭、炒小米.用米面与白面合在一起蒸的馍馍,却很少有人知道油钻沙小米饭的吃法。记得小时候,我就常吃这种饭,那时只不过把准备好的土豆块、红白萝卜块,先放在沙锅或铁锅里,加上水,把小米放进去用火蒸,快到蒸熟的时候,用筷子扎几个孔,倒一点植物油,搅拌起来,另外再加上大蒜、食盐.吃起来很有味道。把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