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9篇
  免费   2篇
  801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44篇
  2022年   42篇
  2021年   38篇
  2020年   50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63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48篇
  2011年   59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45篇
  2008年   57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2006年11月,成都考古研究所、凉山州博物馆和西昌市文物管理所联合考古队对棲木沟遗址进行了第二次发掘.本次发掘出土竖穴土坑墓3座,瓮棺葬1座,建筑遗迹1座,灰坑3个及柱洞遗迹,同时出土大量陶器、石器及少量铜器.本次发现的长方形竖穴土坑墓为研究安宁河流域东周时期丧葬习俗提供了重要的考古材料,除大石墓外,土坑墓也是重要的埋葬方式.  相似文献   
122.
马家塬墓地自2006年发掘以来.出土了一批非常重要的文物,给考古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带来了新的任务。同时,也解决了考古学中的一些问题:如金、银、铜花饰及三角形、方形镂空花饰、错金银铁片饰件、陶珠、釉陶珠等,基本明确了这些。饰件与装饰的部位。笔者有幸参加发掘,现就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有不妥之处,望专家及同仁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23.
向北  王可 《旅游》2003,(7):47-48
重庆,沙坪坝区,沙中步行街尽头,是沙坪坝公园。不大的公园,靠墙一侧是条长廊。经常有些老人凑在那里打麻将。过了长廊,沿环湖小路再走几步,左面一道高墙围起一个小园,墙上开了个门,门旁墙上写着:重庆文革武斗墓地。  相似文献   
124.
师家沟村位于山西省汾西县城东南5公里处,它三面环山,南临河水,避风向阳,是一块天然的“风水宝地”。这里拥有一处山西丘陵沟壑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山地村落建筑群——山西省重点物保护单位师家沟民居。它依山就势而建,错落有致,鳞次栉比,呈阶梯状分布。  相似文献   
125.
126.
赵昊 《文博》2010,(5):9-14
墓向是社会丧葬观念的重要标志,往往被视作基地研究中的重要考察因素。通过对少陵原西周墓地的梳理,发现在该基地中大量存在一种墓向的"同轴对立"现象。这一现象的形成,应当与一定的丧葬习俗和特定的人类行为有关。同时,通过对墓向"同轴对立"现象的分析,可以扩展我们西周时期墓地研究的维度,并对已有的一些发现和认识产生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127.
磴口县纳林套海汉墓人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纳林套海汉墓群位于内蒙古巴彦淖尔市磴口县纳林套海农场二分厂的东部和东南部,墓群西北距包尔陶勒盖古城约11公里.墓地地处丘状沙漠地带,除墓地保护区外,周围已经开辟为耕地,墓地较周围地区高.  相似文献   
128.
杜力营子遗址于1982年敖汉旗文物普查时发现.1998年11月,由于该地区搞农田基本建设,遗址中的部分遗迹遭到破坏.旗博物馆得知消息后,先后三次对该遗址进行复查,采集了大量标本,并对该遗址进行了全面测绘.现将调查情况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129.
为配合甘肃省民乐县五坝村道路工程顺利实施,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张掖市文物保护研究所、民乐县博物馆对五坝墓地所在一条东西向道路(墓葬密集区)进行了两个月的考古发掘。共清理史前墓葬53座,时代内涵丰富,包含半山类型、马厂类型、齐家文化与"过渡类型"遗存。对于构建黑水河流域史前文化发展序列,乃至探索河西走廊地区史前各文化或类型间的相互关系提供了新的考古学资料。  相似文献   
130.
大富裕沟村位于内蒙古赤峰市西南部山区,20世纪40年代以前,这里植被茂密,生态环境较好。六七十年代,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村民的生产生活陷入困境。90年代以后,被破坏的生态环境得以逆转。该村生态环境由好变坏的原因:其一是人口增加超过了生态环境的承受极限,其二是传统的农牧业生产方式和相对应的生活方式在人口达到环境承受的极限后成为破坏环境的人类活动模式。该村生态环境由坏变好的原因:其一是计划生育政策和城镇化引发的人口大幅度减少,从而减轻了生态环境的压力;其二是现代化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大大减少了人类活动对资源的索取,其三得益于70年代开始的对生态环境的不遗余力的保护政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