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1篇
  免费   0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111篇
  2013年   94篇
  2012年   95篇
  2011年   87篇
  2010年   75篇
  2009年   96篇
  2008年   67篇
  2007年   59篇
  2006年   45篇
  2005年   59篇
  2004年   45篇
  2003年   60篇
  2002年   61篇
  2001年   40篇
  2000年   44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991.
那里的人们不惧严酷的自然环境,满腔热情地作着,他们的生产、生活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相似文献   
992.
林贻荣 《民俗研究》2001,(1):188-189
1998年初,当我把拙编《赣东北民俗情》寄给远在台湾的民俗学家娄子匡先生,时年89岁的娄先生亲笔复函:“顷蒙寄赠大作,捧读之余,谨此函谢。赣东乃弟之原籍故乡,爱乡情切,对故乡风俗记载之书,尤为心仪,今得尊编,除仔细捧读,必将永为保存。如可能拷贝若干,分赠世界各大图书馆库藏,永留人间。如有续编问世,敬乞再赐鸿文!”  相似文献   
993.
管驿前村是鄱阳湖畔的一个渔村,位于江西省波阳县鄱阳镇西郊。自从我的《鄱阳湖渔业风俗研究》1996年获国家教委批准立项以来,管驿前村就是我的田野作业基地之一。2001年春节前夕,我再度来到管驿前村,试图从这个渔村入手,对经济变革时期的渔业习俗作较为全面的调查。  相似文献   
994.
徐华龙 《民俗研究》2001,(3):185-186
上海文艺出版社新近出版了一本介绍湖北、湖南一带风俗的图书——《新荆楚岁时记》,这是国家文化部九五期间的一项重要课题,是作者花费数年之久,进行深入调查、采访之后的结晶,对于今天开发西部、移风易俗都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95.
程群  何奇松 《世界历史》2001,(1):124-125
从明的角度看待欧洲,自近代以来即已有之,但时代不同,常看常新。《欧洲明扩张史》(陈乐民、周弘,东方出版中心1999年版,以下简称《扩张史》)以5世纪至19世纪欧洲明的起源、发展、扩张为纵向,以欧洲明的内涵为横向的历史坐标,用中国学的眼光描绘出欧洲明的扩张性的过程。总览全书,不难看出一个中国学独具匠心的欧洲明观:  相似文献   
996.
鲁汉 《民俗研究》2001,(4):205-208
樊晓梅,1977年出生在陕西省安塞县楼坪乡张新窑村的一孔窑洞里,是家里最小的一个女孩,按当地风俗称为“猴女子”。她的母亲张芝兰,是安塞著名的剪纸艺人,文化部命名的剪纸艺术家。晓梅8岁那一年,随母亲回内蒙舅舅家过春节,母亲为亲戚邻居剪窗花,她偎在母亲身旁,用母亲剪下的纸尖尖学剪纸,居然剪得像模像样。亲邻们夸晓梅,她的母亲十分高兴,老人想起了陕北的谣谚:“养女子,要巧的,石榴牡丹冒铰的。”“冒铰”是陕北的方言,说的是剪花不用样子,随心所出。母亲只知道,巧女子是好嫁人的。晓梅后来回忆说:“那一回,母亲成了众人眼里的神人,连我也跟着沾了光,从此以后,我这一生就跟剪纸结下了缘。”  相似文献   
997.
曾国藩作为晚清理学经世派的代表人物.在当时中国面临内忧外患双重危机重压的危殆情势下.他主动因应时变.以趋时善变的面目登场,不断变换其“治术”,调整其“体用现”.经历了以程朱理学为体、中韩为用,到以老庄为体、禹墨为用.再到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等不同的递进阶段和嬗变过程,最终使他由理学经世派转变成为洋务派先驱,对历史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表现了其善于因地制宜的识见和才干。分析批判曾氏的“体用现”及其嬗变过程,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998.
生活在大渡河上游崇山峻岭之间的嘉绒藏族,善骑射、好狩猎,并且有神秘的猎神崇拜。猎人中有一部份被称为“吊鹿子”的,他们主要依靠在鸟兽出没的山道上铺设绳套机关来捕获猎物,据称,他们还掌握有一套严密的咒语法术。吊鹿子们共同供奉的猎神叫“卓大山王”,他的神龛...  相似文献   
999.
美国“使命”观的历史和文化起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使命”观指美国作为上帝选择的特殊国度,对人类的发展和命运承担一种特殊的责任。这种观念在美国白人文化中根深蒂固,可以说是发轫于清教徒的宗教信仰,根植于美国的特殊地理环境,形成于美利坚民族的特殊性,随后又受到美国是世界上发端较早的资产阶级民主政体的加强。“使命”观所体现出的内容在现实世界中未必真实,但作为一种文化价值观却深深地影响着美国人对外部世界的看法和态度,尤其在美国政府决策者的思想意识中体现出来。因此对美国“使命”观的历史与文化起源的探讨有助于从深层认识美国外交的实质  相似文献   
1000.
卢勇  曲静 《安徽史学》2023,(1):13-22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树粮历来是我国传统粮食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树粮发展历史悠久,从原始社会的采集开始,到宋元明清时期的山林复合利用,传统树粮的发展达到顶峰。我国树粮种类繁多、功效各异,在水土保持、救荒抗灾等领域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进入新时代,随着民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发生转变,“大食物观”应时而出,从理论上拓展了食物的边界。树粮以其不与粮争田、完善居民饮食结构和护航生态等特点和优势而功能日显。当前,传统树粮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传承树粮传统,挖掘树粮潜力,有助于构建我国更高层次的粮食安全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