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4篇
  免费   0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正>史念海先生,字筱苏,1912年6月24日出生于山西省平陆县。平陆位于中条山南麓、黄河之滨,人文传统颇为深厚,而先生家族一直有尚古学之风。先生生前曾言及其家学渊源,云:"先高祖邃于易学,垂老之年,犹时时讲授,为乡里所崇敬。远道来学者,前后相望。"而先生之父亦颇寄望于爱子承继中国传统文化而有所发扬光大,故取"苏海韩潮"之义而为先生取名及字。中条山瞰视晋南、豫北和陕东,森林植被发育良好,其地理环境颇具多样性。  相似文献   
52.
作为一位时代的巨人,邓小平身上闪耀着无数的光辉,而纵观邓小平的一生,其领导艺术有众多值得赞扬与学习的地方,他的领导既有高度的原则性,又有具体的灵活性.在政治斗争中,他韬光养晦,不重名位,柔中寓刚、绵里藏针:在治理国家中,他坚持“中央要有权威”,“领导就是服务”,提出“猫论”、“分三步走”、“不争论”等治国谋略;他提倡知人善任,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的领导艺术,是经过实践的检验,是我永远值得借鉴的宝贵精神财富.本文将简要从三个方面简单阐述邓小平的领导魅力与艺术.  相似文献   
53.
刘期贵 《文史博览》2014,(11):66-67
湖南邵阳隆回县境内山地多,尤其是北面崇山峻岭,山洞密布,溪涧纵横,古树参天,是各种山禽野兽藏身的好场所,野猪、麂羊、狐狸、野兔、刺猬、竹鼠、山鸡时有出没。1954年农历四月下旬在七江镇杨家山的高坝凼,有村民还打过一只200多斤的华南虎。  相似文献   
54.
李玉兰 《中国土族》2014,(Z1):59-59
<正>往事如烟,但这样一个难忘的瞬间,深深铭刻在我的记忆里,常常令我心潮澎湃,热泪盈眶——淅淅沥沥的阴雨,打在雨伞上,像在抽泣、在流泪。时任国务院代总理朱镕基紧握着一位土族老人的双手。一双手传递着党和祖国的关怀和温暖,一双手感受到一种巨大的依靠和对未来生活的指望和信念。这位老人在不久前发生的一场特大洪灾中失去了四位亲人,现在只剩他孤身一人。当时,我作为当地县长陪同,就紧挨在总理身旁。我为父老乡亲们所受的劫难无限悲痛,为党中央、国务院的深切  相似文献   
55.
陈懋恒是宣统帝师陈宝琛的侄女,她毕业于燕京大学历史系,以奇才侠骨“镇”住了校长司徒雷登;史学大家顾颉刚称她为“一代才女”,发愿将一生学术衣钵留传与她;陈懋恒力作《中国上古史演义》一书,由顾颉刚作序。此书再版九次,  相似文献   
56.
程梦稷 《民俗研究》2022,(1):109-118
作为民国新知识界"眼光向下的革命"的重要成果,顾颉刚的吴歌研究历来被视为歌谣运动中的学术经典。顾颉刚的吴歌研究勾勒出从歌谣采集、整理到研究、实践的完整图景,因此得以呈现出这一学术形态的内部逻辑及其限度。民国新知识界在以民间歌谣重构新文化的同时,歌谣亦反过来被这种新文化的想象所界定。在"学术"与"运动"交叠的脉络中进入学术版图的民间文学,肇始之初即蕴含着"民间"与"民族"的双重面向,两者的互动与张力则构成早期歌谣学与民俗学实践的话语动力。在学术史的视野下重新反思顾颉刚的吴歌研究,不仅可以深化对顾颉刚民俗研究本身的理解,而且能够为民国歌谣学乃至民俗学史的讨论提供新的线索。  相似文献   
57.
抗日战争时期顾颉刚的史学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抗日战争时期顾颉刚的史学思想较战前有明显的发展和变化。从重史料转变为辩证地看待史料与史观的关系,由重“求真”到尝试求真与致用二者的结合;打破了在古史研究中只“破坏”的原则,开始整理古史系统;其重视通俗读物的思想也发展到了寻求专门研究和普及学术结合。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使顾颉刚的史学思想更为开阔、丰富和成熟了。  相似文献   
58.
《刘向歆父子年谱》是钱穆先生的成名作,它以坚实的证据解决了经学史上的一个大问题——康有为所力主的刘歆伪造诸经之说不成立。这一学术成就的取得,不是在一般意义上超越了今古文窠臼,而是一本“经学上之问题,同时即为史学上之问题”的原则,彻底破除了经学上的门户之见,并冲破了“六经皆史”说之樊篱,达到了将经学问题转化为史学问题的目的。围绕《刘向歆父子年谱》及其相关问题,钱穆与顾颉刚展开了有意义的讨论,这一讨论虽仍牵涉到今古文经学的一些老问题,但与清末康有为、章太炎之争已大为不同,非为带有浓厚政治意味的经学争论,而是史学层面上的正常学术讨论,“于史学立场,而为经学显真是”。对于中国历史学而言,无论是钱穆的信而有疑,还是顾颉刚的疑而有信,最终可以说是殊途同归,皆有益于近代新史学的成长壮大。  相似文献   
59.
今天我们提起梁祝故事,可能会以为“化蝶”就是该故事的唯一结尾。实际上,民间的口头叙事从来没有定本,它的每一个环节都有滋生新奇情节的可能,总体上表现为无限的丰富多样和生命树般的枝繁叶乱。但是,它又不同于完全的混沌,正如顾颉刚所说:“虽是无稽之谈原也有它的无稽的法则。”本文所要讨论的,正是这些“无稽的法则”。  相似文献   
60.
顾颉刚先生一生都喜欢游历 ,他非常重视实地的考察 ,并自觉地将实地考察与学术研究紧密地结合起来。他在古史考辨、民俗学、历史地理学、边疆与民族问题等诸多学术领域中取得的巨大成就 ,都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对实地考察的重视及身体力行。他这种严谨扎实的治学精神是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 ,同时也在史学方法论方面给了我们极大的启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