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3篇
  免费   0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 毫秒
101.
《花间集》是唐末五代时期第一部人词总集,在词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历来就是人墨客玩索研习的重要典籍,其版本也是花样翻新,种类很多。据各种目录资料统计,现存《花间集》版本不下30余种。对这些版本进行研究,早在上世纪初就有赵尊岳等人开其先河了。目前,大多数版本的源流问题基本上都已成定论,但明末毛晋汲古阁刊本《花间集》(以下简称毛本)的来源尚有待探讨。  相似文献   
102.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本刊约请四位学者分别从史学理论与史学史、中国近代史、世界史的角度对新中国史学的发展与成就进行总结。新中国史学在60年的发展历程中曾经历若干曲折,但成就始终是第一位的。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不仅能够创造辉煌,而且能够在新的历史时期与时俱进,综合创新,不断地解放思想,不断地创造出新的业绩。我们希望四位学者的观点能够为读者提供丰富和发展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视角和思路。  相似文献   
103.
<传薪有斯人>一书是张光直与李济、凌纯声、高去寻、夏鼐诸位先生的通信集,共收书信192通,约23万字,时间跨度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这些书信绝大多数为首次披露,具有难得的考古学史史料价值,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张光直从一个普通学子到世界著名考古学家的成长过程、台湾考古的兴衰、中国考古学走向世界的艰难历程,以及中国第一、二代考古学家们崇高的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104.
史学精粹     
  相似文献   
105.
20世纪上半期是中国考古学的初创期,对这段学术史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就历史各个阶段,对于民国时期考古学史研究的主要人物、作品和观点作了系统的评述,其中特别提到当前台湾和海外一些学者的研究成果。除了对过去研究成果的总结之外,本文还反映了学术史本身随时代和环境变迁的清晰过程。  相似文献   
106.
讲授《西方史学史》这门课程具有一定的难度,怎样提高课堂的效率成为困扰许多教师的难题,笔者试图在教学中引入经典作品阅读,一方面培养学生分析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07.
周祥森 《史学月刊》2015,(1):17-19,31
<正>人类对于历史的记忆或回忆,对于历史的书写或重构,进而史学的发展,与人类传播媒介技术及其工具的变革密切相关。这种相关性不仅体现在外在浅层次上的史学表现形态领域,而且体现在内在深层次上的历史感知-体验模式和史学思维方式领域。本文将主要结合中国史学史的事实来阐明这种相关性,进而更好地理解和认识当今电子传媒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对于史学的作用。迄今为止,人类传播媒介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三次重大的革命,即文字——无论是表意文字(中  相似文献   
108.
布鲁斯·特里格(B.G.Trigger 1939-2006)是加拿大麦吉尔大学教授,加拿大皇家学会会员,国际著名考古学家。他的两本书《时间与传统》与《考古学思想史》第一版已先后被译成中文,而《考古学思想史》第二版和《时间与传统》的重译本也将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本刊的"域外视野"专栏也译介了他不少文章,应该是一位中国同行比较熟悉的西方考古学家。特里格在西方学界也享有盛誉,被称为是一位真正的文艺复兴式人物、古埃及历史学和考古学及北美东北部土著文化研究的领军人物、文明起源和社会进化研究和考古学史敏锐的分析家和建筑师,也是我们了解考古知识的力量以及我们运用这些知识时承担起应有社会责任的重要指路人。他是一位多产的学者,计有论著400多篇(本)。其中《考古学思想史》被译成中文、希腊文、韩文、巴西文、意大利文、挪威文、瑞典文和西班牙文,它已成为欧美许多大学考古专业的基础教材。美国考古学家布赖恩·费根(Brian Fagan)借用法国伟大历史学家埃曼纽·勒华拉杜里(E.Le Loy Ladurie)的比喻来形容特里格。勒华拉杜里将历史学家分为两种类型:"伞兵"和"蘑菇采集者"。"伞兵"在慢慢向地面降落时,远距离观察过去,勘察远古的广袤景观。"蘑菇采集者"迷恋于泥土中的宝贝,把鼻子贴近地面。费根认为,勒华拉杜里的比喻也适用于考古学家,并且认为特里格是一位兼"伞兵"和"蘑菇采集者"的罕见学者,既关心一般性问题,也重视特殊性问题。费根说,特里格是当代一位伟大的考古学家,也是整个时代的伟大考古学家之一。本文是特里格写的一份对自己职业生涯的回顾,介绍了他的家庭背景、社会影响、大学教育以及他自己思想形成过程所受到的各种关键的学术影响。这篇自传对我们的启示是,作为一名成功的考古学者,不仅在于他是一名合格的田野工作者,更应该是一名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者。张光直对特里格有很高的评价,认为他不仅有精深的见解,而且持论公平,不属于那门那派。读者读他的文章,能中肯地把握理论上的一些基本窍门,对各派学说的要旨优劣都能把握,最后做出明智的抉择。通过阅读特里格的自传,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位伟大考古学家是如何造就的,对于中国年轻一代考古学者来说,特里格应该成为努力学习的榜样。  相似文献   
109.
岛屿东南亚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尤其是从不同时间范围和地理路线来探讨古人类起源、迁徙和交流等问题时备受关注。然而该区域考古学研究的困难之一是考古材料非常零散,不便对比研究。本文尝试对岛屿东南亚考古学研究进行一个广泛而深入的梳理,回顾了区域考古学研究从诞生期到过渡期再到发展期的发展历程,为全球视野下展望岛屿东南亚考古学未来的发展方向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0.
韦璇 《南方文物》2022,(3):199-209
马来西亚位于亚洲南端,连接两大洲,沟通两大洋,在南岛语族起源、迁徙和扩散研究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理解史前华南与东南亚文化关系也至关重要。近二百年来,马来西亚史前考古学大致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十九世纪下半叶是萌芽期,以英国殖民者和古物爱好者的调查为代表;二十世纪上半叶是诞生期,主要是西方学者的考古活动;二战后是发展期,新方法和新技术的传入使史前考古得到发展;七十年代后是快速成长期,本土学者成长并逐渐主导当地的考古活动,使史前考古更系统化和规范化;新世纪以来是繁荣期,国际合作和多学科交流不断加强,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考古学更加发展和繁荣。最后对相关的重要学术问题如南岛语族的迁徙、扩散以及文化传播、转变等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