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4篇
  免费   2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33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42篇
  2014年   75篇
  2013年   64篇
  2012年   53篇
  2011年   51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44篇
  2008年   55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38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91.
文章立足新媒介时代“网红打卡”现象,采用实地考察与半结构访谈等研究方法,借助媒介朝圣理论,探索非景区型网红旅游地的内涵特征、类型与形成逻辑。研究表明:(1)非景区型网红旅游地是“网络亚文化”现象下的新型旅游地,其产生根植于旅游者的自我身份想象与社会互动需求,反映了年轻群体对旅游空间叙事的个性化解构。其具有生命周期较短、无前期景观改造与设施投入等特征,主要呈现地域意象、影视景观、氛围感知、美食商业等4种类型。(2)旅游者通过媒介化凝视与自主符号化建构方式实现对非景区型网红旅游地的虚拟在场,在社会语码、意义与符号等方面形成统一的后现代主义网红叙事话语体系。(3)旅游者基于暂时的圈层认同建立临时共同体,引发群体性互动下的网络朝圣,实现身体从虚拟世界向现实世界的穿梭与跨越,在统一朝圣动作与个性化身体实践的双重具身体验中完成身体在场。(4)旅游者借助非景区型网红旅游地的景观与空间意义,将自我身体作为图像叙事核心,在景观消费与互动中实现自我身份的想象与建构,通过社交媒体空间的仪式呈现完成自我展演,并再次投射于符号化建构过程。文章关注中国特色“网红”语境下的新型旅游地特征与形成逻辑,为微观尺度的旅游...  相似文献   
792.
沈巍 《中国现代史》2022,(9):108-118
《大楚报》是日军占领武汉时期汪伪政权在汉口的机关报,同时受控于日本军方。为了在沧陷区特殊环境下谋求生存,《大楚报》既服务于占领体制的言论需求,又积极发掘报纸的实用信息功能以拓展其影响力。通过社论和发行《新生》杂志等出版物,《大楚报》系成为汪伪政权的重要理论阵地,系统阐发了汪伪政权的核心意识形态“东亚协同论”,并对孙中山“大亚细亚主义”观点进行了曲解阐释。与此同时,报社成员也深入沧陷区文化组织,形成了以报社为中心的政治社会生态网络,此网络与“东亚协同论”构成了密切的呼应关系。  相似文献   
793.
针对目前广泛使用的材料吸附除盐和加湿喷雾控盐等方法对含盐硅酸盐质文物可能造成的损伤,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电阻仪和高分辨摄影仪等实时在线记录具有显色性质硫酸铜溶液在吸附除盐和水雾控盐加湿干燥过程中文物内部盐带分布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吸附材料除盐法和表面喷雾控盐法均会加速样品内部盐离子的扩散迁移,在样品中形成双层或多层盐结晶带;所形成的盐结晶带与样品结构特性、盐溶液在样品中的运移和蒸发速率、加湿-干燥频率等因素有关,其中溶液毛细上升高度和样品透气性越好,以及环境温度和盐溶液浓度越高,加湿-干燥频率越快,样品内部的盐带分布变化越明显。材料吸附除盐和水雾控盐等方法加速了盐溶液在样品内部的扩散,促进多层盐带的形成。这些结果对于目前文物保护所采取的除盐控盐技术手段提出了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794.
“群众”概念在近现代经历了从否定性涵义到肯定性涵义的转换,同时近现代历史客观上也显示了“群众”作为集体的力量和作为社会历史创造者的能量,但其间也凸显出对于“群众”的双重态度和矛盾心态;从另一层面而言,在历史文本和叙述中呈现出来的“群众”概念基本上是一个对象性、客体性概念。这些因素形成了近现代群众观念的内在张力。考察汉语语境中“群众”概念的源流,分析形成群众心理和群众意识的社会基础,认识其历史与现实问题,对当代社会确立公民主体性意识,避免西方现代“无(非)主体性”大众社会问题,促进现代“群众”承担社会主体性义务、责任和使命,具有重要意义。其中关键问题在于“群众”及其意象从对象(客体)性境遇,到“群众”或“人民”自身的社会历史主体意识及相应社会责任、义务自觉认同的转折。  相似文献   
795.
周福岩 《民俗研究》2023,(6):69-81+154
非遗传承的辩证的或对话的维度阻止其仅仅成为一个第三人称旁观中的景观。相反,它参与并在第一人称上去转变其对话者。遗产能一直存活,是因为它参与到那些参与它的人的生活之中。传承或教导是一个区别于研究/学习之纯粹接受性的义务,它不是将所习得之物转化为可以被固化的知识,而是将其领会为在伦理中并因而是在超越行动中的意义。其本质在于活力、创造力和更新,这种更新正是通过一种传统形式的吸纳而发生。任何一个非遗的行动文本都保持着与社区或生活共同体的关联,这个关联因素可称为“文本的动力机制”。作为文化实践的非遗传承兼具存在的自我转型和传统的规范性特征,它是精神之连续的激活、永恒的觉醒和作为启示的启示。  相似文献   
796.
针对青岛“德国总督楼”旧址博物馆最具代表的女儿墙绿色琉璃瓦目前出现的釉层脱落和胎体粉化等不同病变,为探索其原因,采用扫描电子显微-能谱分析、微区X射线衍射分析、热扩散系数分析、热膨胀特性分析以及界面张力分析等,确定琉璃构件釉层和胎体呈层状脱落的主要原因。结果表明:1)琉璃保护材料、釉层和胎体的热扩散、热膨胀以及各界面性能等的差异,使得含磷、铅和钙元素的腐蚀物形成于胎釉界面尤其是釉层冰裂纹延伸区域,造成胎釉界面结合强度降低,冰裂纹扩展并与胎釉结合薄弱处形成的裂缝贯通后,造成釉面呈片层状脱落;2)对于无釉胎体表面的层状剥落,含保护层胎与基体胎界面形成硫酸钙结晶带,造成界面处孔隙增加、颗粒结合降低,推测这是造成琉璃胎体呈片层状脱落的主要因素。本工作从基础性科学研究角度确定琉璃釉层和胎体层状脱落的内在原因,为进一步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