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9篇
  免费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5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黄涛默  卢珊 《神州》2012,(17):219-219
坭兴陶的局部上釉是一大创新。这一创新工艺通过我们的多次实验,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在坭兴陶上局部上釉,既能保持陶土自然淳朴的原貌,又能产生新的变化。这与传统的装饰风格截然不同。所以在坭兴陶上局部上釉是一次新的尝试,使传统的坭兴陶焕发新的光彩,得到升华。  相似文献   
62.
昌江,自古以来为景德镇发展陶瓷业创造了条件,提供了可靠保证。兰田窑所处的湘湖镇南河流域30余处晚唐、五代至北宋时期的窑址,是景德镇早期窑业最重要的中心。遗存下来的宋元时期的窑场以湖田窑最具代表性,窑址规模大、遗迹种类多,是我国古代延烧时间最长的窑厂之一。而位于市中心珠山地区的御窑遗址,见证了明清时期景德镇制瓷业的繁荣与鼎盛。沿昌江及其支流分布的窑址大大小小多达上百处,造就了瓷都的辉煌。  相似文献   
63.
北方地区包括东北、中原、西北大部分地区的魏晋墓葬中都曾出土了釉陶。本文拟以魏晋时期北方墓葬所出数量较少的釉陶为主要研究对象,望能管中窥豹。  相似文献   
64.
河北临漳县曹村窑出土的青黄釉陶器残片表面覆盖着一层有光晕的层状腐蚀物。为了明确这层腐蚀物的来源,以便为后续的考古修复提供参考,采用了显微观察(OM)、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EDXRF)、X射线衍射(XRD)、拉曼光谱分析(RAMAN)、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等方法对该腐蚀物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腐蚀物可分为三层,最上层土褐色,中间金黄色,最下层银白色,主要成分是白铅矿和石英。曹村窑地下埋藏环境很潮湿,釉中的铅离子和土壤中的碳酸根等可溶性盐类在表面析出。沉积物与釉面的接触并不紧密,故水份仍能进入空隙继续溶蚀。反复进行后层次不断增多。达到一定厚度时,由于光线的干涉作用,就产生银白色光泽,氧化铁含量较高时便呈现金黄色甚至土褐色。目前,器物上的"银釉"作为一种历史的记录,一般不予去除,在保存中要注意防潮,防污染。  相似文献   
65.
本文介绍了明代琉璃釉罗汉像修复前的情况,以及修复中需注意的五个步骤。通过修复,使破损严重的罗汉像恢复了往日的形象。同时也使我们了解到传统的修复方法特别是修复材料迫切需要改进。  相似文献   
66.
张毅 《文物世界》2005,(4):45-48
釉是附在陶瓷坯体表面的玻璃质薄层,它能使陶瓷表面光洁并增加陶瓷的机械强度和绝缘性能。在陶瓷的基础釉料中加入含有不同着色金属元素的物质,在不同的温度和烧成气氛中,会使釉面呈现不同的颜色。  相似文献   
67.
所谓辽代釉下黑花器的年代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在以往关于辽代陶瓷的著述中,釉下黑花[包括青(绿)釉釉下黑花和白地黑花]往往被认为是辽代晚期受北宋磁州窑影响而生产出的新品种,这种看法是值得商榷的。目前为止被认为是辽代釉下黑花产品者主要有如下几例:1、传辽宁沈阳大东边门外辽开泰九年孙允中石棺墓出土的青釉黑花梅瓶;2、内蒙古巴林右旗林东镇西门外墓出土的绿釉黑花瓶;  相似文献   
68.
赵文军 《文博》2004,(5):91-92
唐三彩是唐代彩色釉陶的通称,属于低温铅釉陶器。特点是釉的熔点低,流动性良好,所以均匀覆盖在器物表面,冷却后清澈透明,平整光滑,玻璃质感较强,光彩照人,但硬度低,化学稳定性差。其以铜、铁、锰、钴等元素作为呈色剂,有绿、黄、蓝、白、赭、黑等多种鲜艳明亮的釉色。唐三彩多为模制或轮制,细微之处以手工雕塑而成,有印花、  相似文献   
69.
青花是一种釉下彩瓷,是钻(Co)元素在窑炉中烧制后得到的结果。青翠明丽的青花和温润如玉的白釉相互映衬,如蓝天白云,典雅而华贵。  相似文献   
70.
明清期间景德镇祭红釉的化学组成对比研究及其科技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进一步讨论明清两代祭红釉的发展沿革,用探针型能量色散X荧光光谱技术测定了10片明永乐祭红釉和胎的化学组成,并结合已发表的相关数据,进行了对明清期间祭红釉和胎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明代(永乐-宣德—万历)的祭红釉相比于清代(康熙—雍正-乾隆)的R2O+RO(wt%)平均值约低20%,RO/R2O(mol/mol)平均值约低45%,RO2/R2O2,(mol/mol)平均值约高34%。明代永乐和宣德的祭红釉胎式分布RO:(m01)值均大于5.8,而清代样品均小于5.4。明清两代祭红釉化学组成的突然变化(shift),可能暗示明代的制釉工艺在清代已经失传,而在清代则白行发展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