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1篇
  免费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40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2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金沙遗址出土的金面具,与三星堆黄金面罩形态相近,但尺寸相差悬殊,本对此作了探析,认为这可能与祭祀活动的级别以及祭祀的身份均有一定的关系。它们都是古蜀明繁荣时期的灿烂遗存,对了解古代蜀人的信仰、习俗、观念,以及古蜀王朝之间的兴衰更替,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32.
长期以来,人们将越国民间建筑形式的干栏式木构建筑视为越国建筑的主要形式,对有着鲜明卓然的形构与风貌的越国官方建筑却鲜有关注。作者通过对出土于绍兴坡塘一座春秋战国时期土坑墓中的一件青铜房屋模型形制、结构、装饰特征等的观察,辅以文献史料佐证,为读者勾勒出越国官方建筑的面貌特征。其主要构成元素为:台基、层楼、立鸟图腾柱及精美的装饰。  相似文献   
33.
本对广汉三星堆出土的青铜立人像冠式进行了深入的复原研究,认为可称为“天眼冠”或“天目冠”,立人冠的冠式当有古蜀人太阳崇拜的古风。同时还对古蜀人的眼睛崇拜和商周青铜器上的“饕餮纹”发表了看法。  相似文献   
34.
南方青铜盉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颖 《东南文化》2004,(4):51-62
两周时期,江淮间、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徐舒蔡楚吴越邗等南方各国流行鼎形盂、缶形盉、鬲形盉、甗瓯形盉、提梁鐎盉、方盂、双耳兽流盉等,既受中原影响,又承袭土著文化,既具时代特征、又有地域风格。特别是源于江淮地区北部,流行于楚吴徐等国的鐎盉,代表了东周时期南方系统青铜文化特色,并对中原及百越地区的青铜文化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35.
宋莹 《东南文化》2004,(1):21-26
江南地区的商周时期文化与先周青铜文化进行比较,能够发现本地区的青铜文化不仅具有明显的独立性和相当高的水平,且与先周乃至于西周都有着相当大的差别。江南宁镇地区是一个区域文化相对独立与发达的地区,同时与黄河流域的华夏族文化有相当的交流。如这一地区这一时期有政权存在的话,则可将之视为一独立的方国。  相似文献   
36.
衔石 《收藏家》2004,(12):64-64
大孟鼎于道光初年眉县礼村沟岸出土,同治十三年九月至潘祖荫处,1951年由潘达于捐赠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相似文献   
37.
走溪口     
纪红深  米兰  张琪 《风景名胜》2008,(11):64-72
溪口镇位于奉化市西北,历史悠久,被称为"千年古镇"。一条波光粼粼的剡溪自西而来,横贯全镇,至东端,由武岭头和溪南山阻隔成口,由此,便有了这千年古镇的名字——溪口。古代的溪口因为雪窦山而蜚声遐迩,汉代文人孙绰就曾以"海上蓬莱,陆上天台"之词赞誉过雪窦风光。近代,这里出了个蒋介石,溪口便更引人瞩目,除了小洋房、文昌阁、丰镐房、蒋母墓道等蒋氏遗迹外,在溪口雪窦寺旁修建的总高度为56.74米,由锡青铜铸成的露天弥勒大佛,是迄今为止全球最高的坐姿铜制露天弥勒大佛造像,也成为今人慕名而去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8.
青铜箭镞是古代制造量最大、一次性使用的兵器,与要求甚高的青铜剑和青铜礼乐器等相比,在选材和表面处理等方面有很大的不同,其锈蚀过程最能反映材料在经过数千年后所产生变化。长江中下游地区环境潮湿,埋藏条件复杂,本研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谱仪(EDS)、X-射线衍射仪(XRD)、显微硬度等分析测试技术,从材料科学的角度对长江中游地区战国晚期古墓中出土的青铜箭镞的锈蚀现象和锈蚀机理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和分析,以期为古代青铜器的保护提供更准确的信息和资料。结果表明,青铜箭镞的组织结构可分为完全矿化层、过渡层和心部原始材料等三个特征层,不同特征层具有不同的显微组织、化学成分、致密性,以及显微硬度等;并沿横截面观察和分析了锈蚀层中的微裂纹的性质和产生原因,即,平行于表面的裂纹是由矿化层氧化物膨胀引起的剥离开裂,其进一步发展将形成“粉状锈”,而垂直于表面呈放射状的裂纹是当圆柱形箭镞杆膨胀时,矿化层的塑性差,抗变形能力低而产生的开裂;锈蚀机理研究认为青铜器的锈蚀过程是环境中杂质元素通过过渡层沿界面能较高的α固溶体和(α+δ)共析体晶界或孔隙等缺陷逐步向内部扩散的结果。  相似文献   
39.
张婷 《文物世界》2008,(3):7-10
青铜盘是商代重要而常见的铜器。目前出土和传世的商代青铜盘共有30件左右。这些铜盘绝大多数没有器耳,多为宽沿,腹部或深或浅,均有罔足,圈足或高或低,个别铜盘还有假腹(图一)。青铜盘的用途,文献上已有明确的记载。《礼记·内则》说“进盥,少者奉檠,长者奉水,请沃盥,盥卒,授巾。”段玉裁在《说文解字》的注中也说“承盘者,承水器也”。古人在祭祀和宴饮都要行沃盥之礼,以昭显其清洁。青铜盘是水器,常与匹搭配使用,用匝往手上浇水,盘放在手下面承接洗过手的弃水。  相似文献   
40.
1972年6月,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哈溪镇出土了一件青铜牦牛。与牦牛同时出土的还有一件铜马、一件铜骡,铜马、铜骡因锈蚀严重而未能保存下来。唯铜牦牛因质地厚实而几经磨难终于保存下来了。1980年铜牛被收藏于县博物馆。这件文物身长118厘米,前脊高61厘米,角长40厘米,重75公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