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4篇
  免费   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朝天关距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与剑门关、七盘关、天雄关并称宋元“蜀道四塞”,是历史最悠久、战事最频繁、知名度最高、影响面最广的古关隘之一,被誉为“蜀门天街”,有“蜀道之险,朝天为首”之说。在历史的长河中,朝天关雄踞于秦岭南麓、川陕结合部、嘉陵江上游、金牛古道上,亲历和见证了各个时期战争与和平、分裂与统一、民族的碰撞与融合、王朝的兴衰与更迭、社会的进步与反复、民众的苦难与欢欣,是我国古代优秀历史文化的重要积淀,以其独特的风格成为蜀道上一道亮丽风景线。  相似文献   
52.
本文通过对林盘景观形态和林盘历史文化的分析,探究林盘文化与林盘景观的关联性,从历史、文化、生态角度分析林盘带来的经济价值,提出林盘研究的可持续性和林盘文化的可发展性,希望借此对川西林盘的保护和林盘乡村振兴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53.
司夜鼎考释     
传世司夜鼎以往不被金文研究者所重 ,本文则从中钩稽出“司夜”、“鬼门”等重要名词 ,并与典籍相互印证 ,探讨铭文与式盘的关系。  相似文献   
54.
虞刚 《东南文化》2000,(3):111-114
生产于景德镇民营手工作坊内,供当时民众使用的青花瓷器,在瓷器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5.
郭学雷 《南方文物》2000,(4):35-40,43
香港大埔碗窑青花瓷窑址是目前香港地区发现的唯一一处烧瓷窑场,位于香港新界大埔西部的碗窑乡。关于大埔碗窑研究,最早是本世纪七十年代初,香港珠海书院的蒋顺洪先生对该该窑址进行了初步考察,并发表了《香港碗窑陶业浅谈》一文。之后周月玲女士、林业强先生也对大埔碗窑进行了研究,但由于资料所限,无法作更为深入、细致的研究。  相似文献   
56.
秋阳 《文史天地》2001,(3):33-35
苗族,大多住在山坡上,而有“高山苗”之称。又说:“高山苗,水仲家,仡佬住在石旮旯。”乃是以其居住的环境不同而名之的。可是,有的人却以“山居”、“水栖”为其居住民族的一种习性而津津乐道。这并非今日才有,早在历史典籍中就有过记载。如称“盘瓠”蛮“好山恶都”(《搜神记》):“好人山壑,不乐平旷”(《后汉书&;#183;南蛮传》)。  相似文献   
57.
公元8世纪,摩尔人(阿拉伯人)攻占伊比利亚半岛,开始了对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祖先长达400年的统治,阿拉伯人先进的地理知识、航海技术随之传入西欧。大航海时代前,摩尔人和威尼斯人一直操纵着中国与欧洲之间的丝绸贸易。地处欧洲西端的葡萄牙距离丝绸之路最远,只有少数王公贵族才能享用名贵的  相似文献   
58.
本文从技术史的理论角度论述了“没有需求就没有发明(No need,no invention)”、“没有需求就没有发展”等技术产生发展的客观规律,指出,中国古代(青铜时代)在发达而成体系的青铜范铸技术环境里是不可能孕育发展出“熔模铸造体系”的,并以曾侯乙尊盘的铸造工艺及相关的模拟实验结果作进一步的论证;同时,对中国古代“失蜡工艺”起源于商周青铜器“焚失法”的观点提出质疑,并指出,“失蜡工艺”是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后,为铸造“西洋风格”的佛像传入我国。  相似文献   
59.
王健丽 《收藏家》2007,(6):31-35
素雅宜人享誉世界的中国青花瓷,在元代就以其古朴、典雅、壮美的成熟器物出现。明代得到了进一步发展,青花瓷的工艺取得新的成就,胎釉越来越精细润泽。  相似文献   
60.
高雪  张语师 《收藏家》2020,(3):69-72
10.清乾隆青花折枝纹棒槌瓶(图10)高30.5、口径4.6、底8.1厘米。圆口,长直颈,坡肩,长直腹,下收,平底,圈足,底无釉,本品造型俊俏挺拔,直口丰身,旧称"蒲槌瓶",或因形近而得名。全身花饰繁密,层次丰富,口沿绘卷草纹,其下绘以3组折枝牡丹纹;肩部分绘卷草纹寓覆莲纹装饰;折肩以下高凸,绘有缠枝花卉纹与腹部下缘的缠枝花卉纹相应,腹部突起10组开光,内绘各式折枝花卉纹,绘画笔触娴熟。圈足处亦绘卷草纹,与口沿、肩部的卷草纹上下呼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