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7篇
  免费   0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本文对咸阳师院附中西晋墓发现的5件镇墓瓶上的朱书文字进行了考释,5件镇墓瓶代表和压镇五方。为研究汉晋时期的道教信仰及流传提供了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62.
本文介绍了咸阳市渭城区东乡新发现的3件东汉时期的镇墓瓶,并对镇墓瓶上的朱书文字"天李子解尸注"和"大一六丁解虚星"含义进行了考证和研究,为了解汉代的道教信仰与丧葬习俗提供了资料。  相似文献   
63.
南澳Ⅰ号明代沉船2010年出水陶瓷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中雷  黎飞艳 《文物》2012,(3):60-78
2010年4~7月,在南澳Ⅰ号明代沉船水下考古发掘出水的器物中有大量的瓷器和陶器。瓷器在已发现的舱位内均有分布,器类有盘、碗、罐、杯、碟、盒、钵、瓶等,主要是福建漳州窑系和江西景德镇窑系的产品。瓷器以青花瓷器  相似文献   
64.
陆琴 《文史月刊》2012,(7):43-45
南通博物苑的瓷器类藏品中,有一件青花瓷器,粗犷有加,精致不足,并且还略带瑕疵,在国家财产账上的名称为"陈若虚记"青花乳钵。它高11.8厘米,口长径24.7厘米,口短径22.4厘米,底径13.1厘米,为明朝万历年间民窑所生产的器物,乍一看不是特别的规  相似文献   
65.
仰韶源于从陕西宝鸡北首岭遗址中析出的"北首岭文化",它们受到后岗一期文化的前身,即河北易县北福地甲组为代表的一类遗存的影响,生成尖底瓶,并参与到了彩陶盆、钵、夹砂罐等器物组合中来,从而演进成半坡文化,从此,尖底瓶、彩陶盆、彩陶钵、夹砂罐等基本贯彻了仰韶的始终。由老官台文化发展而来的北首岭文化过去一直被视为半坡文化早期;接着出现盛极一时的山西夏县西阴文化,这时的仰韶范围之大前所未有;之后进入仰韶晚期,仰韶晚期可分陕西西安半坡四期文化、华县泉护二期文化两个阶段。由西阴文化发展而来的(陕西)泉护二期、(山西)白燕一期、(内蒙  相似文献   
66.
吴若明 《南方文物》2012,(3):112-116,210,211
一、明朝万历青花外销瓷的产生渊源中国陶瓷的大规模外销,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当时拥有广大国外市场占有率的长沙窑甚至还出现了专门的绘有异国风情装饰纹样的瓷器①。历经宋元两朝陶瓷装饰技法的发展,到明朝时期,行销海内外的瓷器在装饰图案上更为丰富。明朝瓷器的外销可分三次高潮,第一次是在永宣年间,虽然由于海禁和朝贡的实施,民间瓷器的大规模外销并没有开始,但是朝贡的馈赠,特别是在永宣时期,朝廷派出郑和七下西洋,陶瓷在船只和海外国家友好互赠的礼品中扮演着重要的作  相似文献   
67.
曹周妍 《南方文物》2012,(3):117-124,111,209,216
前言在陶瓷史的研究中,除了考古学的实证资料以外,古代文献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参考资料。通过阅读古代文献,再根据传世品和发掘出土的实物资料,我们可以对一些疑难问题进行推测,比如当时陶瓷工艺的用料、流传等问题。在韩国文献中,关于十五世纪至十六世纪中国明代陶瓷的记载并不是很多,所以《朝鲜王朝实录》(即中日习称的《李朝实录》)与《慵斋丛话》与中国瓷器有关的记载便成为极为重要的文献。本文即通过这些记载来探讨两国朝贡贸易瓷器的情况及禁止在朝鲜境内使用中国  相似文献   
68.
本文以汉代至明代墓葬出土堆塑瓶(罐)类明器为研究对象,它们在制作技术与基本功用上的一致性是能够进行研究的基础。堆塑瓶(罐)类明器在墓葬中的基本功用为储存物品随葬,在此基础上逐渐显现出引魂升天、保佑后人、镇墓护魂等多元功用,并体现出与当时社会的丧葬习俗、民间信仰紧密结合的趋势。  相似文献   
69.
《商书》中盘庚在迁都之时,对殷商贵族做出的“予若观火,予亦拙谋”的训诫,实际上是殷商时代先民“钻燧改火”习俗向政治领域的文化转喻,而殷商时代“火历”是该习俗形成的重要文化背景,在殷商“火历”、“钻燧取火”习俗与《商书》的政治隐喻之间存在一种潜在的对应关系,反映着古人建言修辞的重“象”维度.  相似文献   
70.
《神州》2012,(1):14-17
当下,人们为送礼而忙而累,只是尽可能地让自己的行为符合现代理念和文化规则,做到不拘小节、无伤大雅即可,而不太会品读或追究民俗文化的陈年往事,对于年有哪些礼和俗便是鲜有人问津了。那些被遗忘的年的礼俗,其实是庞大的民俗事象群,有着极其厚重的文化内涵,如果说过年是让中国人找到心灵密码的话,那么重温过年礼俗就是真正享有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