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2篇
  免费   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71.
浙江上虞有个白马湖,处于幽静的山乡。据说晋时有个姓周的官员骑白马入湖仙去.所以就有了这个名字。后来,唐李白寻仙到此,写下《卧闻渔浦口》等诗篇。但白马湖真正出了名,还是在20世纪20年代初.这里办起了一所私立的春晖中学。当时江南的耆宿、曾任浙江省两级师范学堂校长的经亨颐,担任春晖中学的校长。  相似文献   
272.
景迪云 《古今谈》2001,(3):51-53
湖光旖旎的上虞白马湖和依偎着她的春晖中学,是我心底永远的家园。每次想起,心底不自禁涌起一股情感的浪潮;而每次回到母校,仿佛见到了久违的亲人一般。春晖中学的名气很大,与它相连的,都是些化名人,如经亨颐、叶圣陶、夏丐尊、朱自清、朱光潜、弘一法师、丰子恺等等。今天,春晖中学还留有不少名人故居:经亨颐的长松山房、夏丐尊的平屋、丰子恺的小杨柳屋和弘一的晚晴山房。它们是春晖中学丰厚的化遗产。  相似文献   
273.
朱彝尊,字锡鬯,号竹垞,别署金风亭长,晚号小长芦钓鱼师。他是清代著名文学家和学者。顺治十三年(1656),海宁人杨雍建出任广东肇庆府高要县知县,  相似文献   
274.
本文对新石器时代各区系文化出土的陶作了序列排比及类型分析,指出陶可分实足与袋足两类,它们各自有着自身的发生、发展途径,实足起源于海岱文化区,袋足起源于太湖文化区;纠正了以往一般认为袋足由实足发展而来的看法。这对于确立良渚文化的时空框架,理清太湖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与周边文化的关系以及良渚文化在中国文明起源过程中的历史地位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75.
蔡波涛  陈代玉 《东南文化》2023,(3):90-99+2+201-202
2019年3—7月,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对寿县古城西南部的南朱家大圩墓群进行发掘,共计清理战国至汉代时期墓葬61座。部分战国早期墓葬出土成组的原始瓷、印纹硬陶器等较为典型的越文化因素器物,为研究蔡与越之间的密切关系以及下蔡城等问题提供了重要线索。而战国晚期小型墓葬的发现也充实了寿春城遗址墓地布局的相关认识。  相似文献   
276.
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有3件南北朝墓葬出土的青瓷莲花尊,其中两件分别出土于湖北武昌刘觊墓和河北景县封氏墓,另一件传为河南上蔡出土。通过与南北方青瓷窑址产品造型、胎釉特征和装饰技法的对比分析,可判断这3件青瓷莲花尊应均为湘阴窑产品,年代为南北朝中期至晚期,即5世纪中晚期到6世纪初中期。同时,根据近年来韩国新出资料推测,青瓷莲花尊除了作为达官显贵的随葬品外,还可能是佛前供奉之物。  相似文献   
277.
从目前已发掘出土的文物资料看,南阳境内的两汉墓中随葬陶饼的现象较为普遍①,一座墓中少则数枚,多则数十枚。陶饼的种类也繁多,按形状分,主要有两大类,一为圆饼形,上部隆起较低,底面平整或稍内凹;一为上部凸起较高,略呈半球形,底部内凹较深。按外观纹饰划分,又有素面和模印凸起花纹两类。按陶质分,又可分为灰陶和红陶两种。按釉彩分,又分为无釉陶和釉陶两种。虽然各类陶饼的大小尺寸不尽一致,但大多数的底面直径都在50到75毫米之间。在同一座墓中,有的仅出土一种类型的陶饼,也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类型共存的。南阳汉墓出土的素面陶饼大多为灰…  相似文献   
278.
魏晋南北朝时期瓷容器肩腹部的装饰性纹饰带多为几何纹、植物纹及贴饰的铺首、佛像、骑马武士、仙人瑞兽等内容;堆塑罐上纹饰主要包括模拟现实生活类、虚构的祥禽瑞兽类和宗教类三种;青瓷莲花尊的出现与佛教有关,其器物上主要纹样如莲瓣、忍冬、菩提、宝相花等都直接源于佛教艺术.  相似文献   
279.
巴蜀印章试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中国大陆上最早使用印章的民族就是巴族。公元前两千年纪 ,巴族在贸易活动中必须使用印章 ,因为巴族是商业民族。近年在湖北省香炉石遗址发现的两枚陶印就是其实例。这些陶印是中国最早的实用印章。这些巴族陶印是巴族看印纹陶的技术得到启发作出的。公元前 6世纪以后出现的所谓巴蜀印章是受印度河印章的影响而成立的。但是 ,巴蜀印章不是在商业活动中使用的印章而是护身符或者服饰上的装饰用品。这个时代 ,巴族已不是商业民族了。巴蜀时代 ,巴蜀民族使用两种文字。其一是图像文字 ,还有一种是表音文字。图像文字是巴蜀民族独自创造的图画文字 ,是铭文专用的。而表音文字是受波斯阿拉米文字的影响成立的。这种文字是表示语言的、是当时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用的。在巴蜀印章的印面上用的是图画文字和符号。这些都含蓄表示“吉祥”、“侥幸”、“辟邪”等意义。中国东部地区的汉字印章是受巴蜀印章的影响而出现的。  相似文献   
280.
进入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首府都匀市,一石塔傲然耸立于青云之上,令人仰目起敬,这塔即是名闻遐迩的文峰塔。与塔同辉的还有一位官居异乡情倾桑梓的都匀人,他的品德操行如同文峰塔一样流芳远播,乡人敬仰,他就是清代乡贤陶廷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