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2篇
  免费   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41.
242.
清初,广东人北游成为一时风尚,而江浙地区也有一批人南逾五岭,与粤人交友。常熟人薛熙就曾到广东与屈大均结交,屈大均为他的书作序,他则给屈大均《翁山文钞》作评语。刘宗周门人、武进副榜贡生恽日初避地福州,福州破,前往广州。广州又破,  相似文献   
243.
从《朱彝尊选集》的断句错误、注释错误、应注未注等方面,进行分析乙正.并分析造成错误的原因。  相似文献   
244.
陶寺文化与唐尧、虞舜 论华夏文明的起源(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五、陶寺龙山文化的特征 和社会性质 陶寺文化在中原龙山文化中,有一群由铜器、木漆器、彩绘器、玉(石)器等组成的别具自身特征而又与众不同的器物群[22]。足以说明它的社会组织形态是一个部落联盟古国的国家载体。其中最具代表性者,为下列遗存。 (一)文化特征 1.铜器 在陶寺墓葬中,发现了一件铜铃或铜铎,它虽出自晚期墓葬,但却是一件工艺复杂的迄今年代最早的复合范的大型铜器。由于它是合范铸造,表明陶寺铜器由来有时,是其在早期就已出现的佐证。所以我们说陶寺文化的社会已进入了文明古国,铜器就是一个时代的标志。 2…  相似文献   
245.
硬陶     
《东南文化》2001,(8):57-57
  相似文献   
246.
王睿 《南方文物》2023,(6):199-205
本文拟从清末、民国时期文献,广窑传世品,相关窑址考古发掘等方面分析广窑产品的内涵和外延。广窑在不同语境中有不同的内涵,有时候广窑代指的是广彩,有时候广窑代指的是广均(古籍中“均”和“钧”通用,文中两字的写法来自不同文献来源)。广窑文献涉及的阳江窑和石湾窑都是广东的重要窑址,二者时代和产品风格多有不同。文献记载中的广窑产品产地还需要后续调查和发掘工作才能有所确认。  相似文献   
247.
广东博罗先秦硬陶的XRF和INAA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揭示广东博罗梅花墩、银岗、横岭山三地古陶器的产源、烧造工艺、技术传播和化交流等方面情况,用波长色散X射线荧光分析(WDXRF)、仪器中子活化分析(INAA)同时测量了广东博罗梅花墩、银岗、横岭山等三地点所出38片西周至春秋、战国硬陶中Al、Ba等元素的含量。并用主成分分析分别处理了测量数据。两套数据的分析结果均表明,梅花墩、银岗和横岭山的硬陶原料互不相同,各地点硬陶可能主要是“自烧自用”。数据分析还表明在南方各省区中,广东硬陶具有Al2O3含量偏高这一明显的地区特征。  相似文献   
248.
王元黎 《文物春秋》2020,(4):78-83+91
新乡市博物馆藏古代陶瓷枕98件,其中带有动物纹饰的15件,制作年代为宋金时期,根据不同的动物题材可分为瑞兽纹陶瓷枕、禽鸟纹陶瓷枕、游鱼纹陶瓷枕等三大类型。这批动物纹陶瓷枕,纹饰题材丰富,民间色彩浓郁,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是研究宋金时期制瓷工艺、民风民俗及陶瓷发展史的重要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249.
陶瓦是史前先民的重大发明,是推动古代建筑发展的关键性材料。迄今发现的史前陶瓦主要集中于龙山时代的黄土高原及周缘地带。该地区的主流建筑特征以及陶瓦本身的形制、制作工艺表明,史前陶瓦的组合方式及其搭载的建筑形式具有多样性。对出土情景、空间分布、现代民居案例的进一步观察亦提示我们,史前陶瓦用于窑洞式建筑的可能性不应被忽视。二者之间的关联现象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史前陶瓦的产生和形成背景。  相似文献   
250.
意大利所藏中国古陶瓷考察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记述了1998年作者在意大利8个博物馆参观考察中国古陶瓷的经过,着重介绍了各馆藏品中的精粹,对其中特征鲜明的个案作了精当的品评。并与陶瓷史相结合,阐述了中外陶瓷文化的交流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