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8篇
  免费   0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7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3 毫秒
91.
涅槃经所记载的释迦牟尼葬礼,是以古代印度世俗丧葬为现实基础的,并非完全出自佛经编纂者的杜撰.葬礼中很多看似不合理的情节,其实是由佛经的传译者、接收者甚至解读者造成的.印度古人并不擅长书写历史,涅槃经之前的长篇文献往往是由很多小文本简单堆积而成.涅槃经则试图以一种长篇连贯的文本进行历史写作,只是书写者尚不熟练,文本也不够完善,而且经文完成后采用口诵传播的方式.因此,在最终流传下来的涅槃经各版本中,释迦的葬礼虽然内容基本一致,而情节顺序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92.
中国东南地区的"人"字顶木构葬具主要见于两周秦汉时期的大、中型土墩墓和大型竖穴土坑墓内。通过对这类葬具进行类型学分析,可知其起源与宁镇地区土墩墓中类似形态的墓下建筑遗存有关,而后由宁镇地区向环太湖、杭州湾及其以南地区传播,直到珠江三角洲地区。葬具结构从早期主要使用基槽配合柱洞构建,演变为使用石构基础构建,再到全部使用枋木构建。"人"字顶木构葬具是带有等级特征的越族葬具形制,其社会学含义应为房屋,与精英阶层"事死如事生"的丧葬观念有关。  相似文献   
93.
王敛福是清朝乾隆时期治理颍州的名宦,两度知颍,他对颍地风俗的引导、民生环境的改善以及文教事业的推动,均做出了历史性的努力和贡献,较大程度地提升了颍州人文生态环境的品质和社会历史地位。王敛福不仅被颍州百姓祀为名宦,而且也是颍州官员中良善为治的典范之一。  相似文献   
94.
彭辉 《东南文化》2015,(3):81-91,127,128
1978年江苏溧阳宋代李彬夫妇墓内出土若干釉陶塑像,原简报所定的部分"五星神"、"二十八宿"塑像及"功曹"俑、真武像、力士俑、"金刚神像"等塑像分别与《大汉原陵秘葬经》中所记载的"十二辰俑"、"仰观伏听"俑、"天关地轴"俑、"廉路神"俑、"当圹当野"俑等特征相符。该墓是一座具有浓郁道教丧葬风俗特征的北宋时期墓葬,出土器物遵循了《大汉原陵秘葬经》的规定,墓志揭示了北宋时期溧阳李氏家族的谱系,是研究北宋时期社会生活、宗教关系、墓葬制度和地方史志的重要实物材料。  相似文献   
95.
苏玲玲 《文物世界》2015,(1):7-9,32
"瘗"是掩埋、埋葬的意思。所谓瘗葬,就是一种埋葬方式。天龙山是一座佛教文化名山,自东魏以来就是历代文人墨客朝圣礼佛的灵秀之地,山中有寺庙、石窟、佛塔等各式佛教建筑,历史遗存丰富,本文主要是对天龙山的佛教瘗葬形式做一综合论述。  相似文献   
96.
商周家族墓地所见复合族徽铜器墓葬分为三类,墓葬形制均为长方形或近似长方形的竖穴土坑,均以木棺或棺椁为葬具,随葬有1套或2套青铜礼器,墓葬分布主要见于殷墟地区,墓葬位置大多位于所在墓区或墓组边缘,墓葬排列常见为男女"异穴并葬"。这些情况说明,复合族徽很可能是族氏分化或族氏联姻关系的反映,而不是通常所理解的族组织。  相似文献   
97.
李飞 《四川文物》2010,(2):48-54
本文结合文献和民族志材料,讨论了贵州地区"石棺葬"的族属,认为其可能和明清文献记载中的"马镫龙家"、"仲家"、"苗"、"仡佬"的部分支系或其先民有关。贵州地区的"石棺葬"是生态环境和文化交流等多种力量作用下的产物。在贵州地区"石棺葬"的两个分布区内,黔中区"石棺葬"是在受当地传统丧葬因素和黔西南区"石棺葬"文化因素的影响下出现的,而黔西南区"石棺葬"与川滇石棺葬间的关系,目前尚未明了。  相似文献   
98.
99.
《嘉庆宁国府志》记载,东晋宣城内史桓彝的坟茔有两处:一在泾县,一在宣城。清人认为,泾县桓彝墓是真实的,宣城桓彝墓为其祖坟。但根据宋明两朝志书的记载可知,桓彝墓在宣城,泾县是桓彝祠。通过综合考察与推论可以断定,桓彝当时就葬在宣城即当时的宛陵,而泾县可能建有桓彝祠。  相似文献   
100.
咸丰七年(1856)二月初五,已是暮春时节, 天气却冷得犹如隆冬。贵阳(贵筑县)龙泉巷“三块田”何家后花园中的桃树枝上只稀稀落落地挂了几个花苞,而花园东角的十多株老梅树上, 仍有数朵残梅在寒风中摇曳着。一宿未眠的何亮清站在梅树下,他不是在玩赏残梅,而是为友人焦虑不安。自去年九月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