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0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陶器和陶片是考古发现中最不易消失的文化遗存,而且在一万多年前出现后,与人类文化的发展密切相伴。因此,陶器研究自考古学诞生以来始终占有一席非常重要的地位。1960年代之前,陶器研究在建立相对年代学、区域文化关系和分辨族群身份上发挥着主导作用,成为文化历史考古学研究的重要对象。在我国,陶器研究长期来也承袭了这种方法,用来建立相对年代和进行考古学文化研究。然而,自1960年以来国际考古学界的陶器研究已经走出断代和判断文化关系的窠臼,开始探索更为广泛的领域。本文刊载于1965年出版的《陶器与人类》这本论文集中,受朱利安.斯图尔特"文化生态学"理论的影响,作者提出了陶器生态学的概念,试图将陶工使用的原料和技术、陶器在文化中所发挥的功能与其生态环境联系起来研究。陶器生态学认为陶器是三个主要因素(自然、生物和文化)之间动态平衡的产物,这种平衡状态很容易因某一主要因素的变动而发生变化。因此,陶器的变化可以从这几个主要因素的动态关系来了解。作者根据近东生态学的特点、缺水环境中人们对水利用的方式、还有陶工在社会文化中的地位,分析了陶器在该地区生产和使用的特点。最后作者指出,长期以来陶片被用作地层学和年代学研究的材料,而其作为人类...  相似文献   
22.
张昌平 《南方文物》2007,(4):102-108
新干大洋洲铜器群的年代问题曾经引起学术界的热烈讨论,其中歧说多集中在青铜容器的年代上。虽然有学者已经指出大洋洲铜器"既没有商代前期晚段的二里岗上层期的铜器,也没有商代后期殷墟二期以后的铜器",但大多数学者仍然认为大洋洲青铜容器的年代属于年代跨度较大的不同时期,其主体年代属于殷墟文化第一期和以妇好墓为代表的殷墟文化第二期。  相似文献   
23.
本文对六朝墓葬中考古出土的玉容器作细致分析及系统考证,希冀通过这样的整理对六朝玉器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并建立起六朝玉器的某些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24.
黄诗金 《收藏家》2010,(6):11-14
提起青铜器,大家首先想到的是鼎、簋、尊、觚、爵、壶等这类大型青铜容器。诚然,这类器物是中国青铜器中的精品与典型器物,但我们不能忽略一些较小的杂类青铜器。它们虽然不如青铜容器那样浑厚、庄严,但也自成一系,同样承载着丰厚的历史信息以及深邃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5.
湖南商代青铜容器的动物纹饰与祭祀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曙斌 《收藏家》2010,(7):25-30
湖南是南方地区出土商代青铜器最多的省份之一,且不乏举世闻名的重器,如人面纹铜方鼎、四羊铜方尊、象形铜尊、猪形铜尊、牛形铜觥、凤乌纹铜“戈”卣、“癸举”铜卣、鹗形铜卣、牺首兽面鱼纹铜罍、兽面纹铜瓿、“皿天全”铜方彝、虎食人形铜卣等青铜容器,显示了湖南青铜器的地方特色与神秘意味。这些青铜容器以尊、卣等酒器发现最多,以动物纹饰为最突出;  相似文献   
26.
正幼儿的学习是一个主动获得经验的过程,幼儿在自主状态下主动建构知识和经验的学习才是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学习。《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自然角既可美化环境,使幼儿的生活更加生动有趣,又可让幼儿足不出户观察、操作及管理,成为幼儿探索植物的生长奥秘、了解科学种植技术的窗口。  相似文献   
27.
郑州商城的三处青铜器窖藏共出土了八件青铜大方鼎,目前学界一般认为铜方鼎的原型与陶方鼎有关。但通过造型与纹饰的细节分析,可发现大方鼎的原型应为方形木质容器,乳钉纹带模仿了容器边套、箍圈上的成排铆钉。南顺城街窖藏的四件大方鼎,其纹饰的演变体现出从模仿铆钉原型到向装饰化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28.
汉代铁器手工业的组织形式,一直以来讨论较多,却未有定论。本文提出,手工业作坊出土的陶容器的组合,有助于讨论作坊工匠的居住与组织形式,提供解决上述问题的线索。本文以陕西邰城铸铁作坊为案例,首先利用类型学建立分期框架,探讨作坊可能的运营持续时间。经统计分析,本文发现邰城作坊中炊煮陶容器的比例甚少。这一现象在西汉时期其他县级手工业作坊中相对普遍,但与战国时期作坊工匠居住于作坊范围内的情况不同,进而提出这一现象可能与工匠的居住和工作模式密切相关。本文指出,作坊出土的陶容器组合情况表明工匠可能不在作坊区内长期生活;铸铁作坊中工匠的身份可能也为雇佣工人,家庭式手工业作坊生产者的可能性不高。  相似文献   
29.
随州枣树林墓地三组曾侯墓出土青铜器年代相续,背景明确,其中有铭青铜容器来自曾、楚、唐等国,多具有高锡、低铅的合金配比,反映锡物料的充裕。来自南岭山地的锡料大量输入江汉平原,推动南土各国高锡青铜容器的短暂流行。M191楚王媵渔芈簠泥芯中掺入较多植物质材料,明显受到江淮地区制范技术的影响。部分青铜容器具有淮夷文化因素,并利用皖江地区铅料。上述特征反映了春秋中期江汉地区各国铸铜技术与资源对内互通、对外交流的新格局,有助于探讨春秋时期青铜器的风格演变,认识楚文化对汉淮诸国文化的继承与整合。  相似文献   
30.
梁柱 《收藏家》2007,(7):75-81
2001年4月中旬至5月初,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持发掘了梁庄王墓。该墓是明仁宗第九子朱瞻及其继妃魏氏的合葬墓,位于湖北省钟祥市区东南约16.5公里处的一座名叫"龙山坡"的小山上。墓内随葬品极为丰富,计有金、银、玉、瓷、陶、铜、铁、铅锡等器物达1400件(套),若计入成套器的配件数,则共计5340件,其中金、银器便有1070余件。金器保存完好,光亮如新。器物的打胎工艺,除少数是浇铸或锉磨成器外,大部分为锤制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