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8篇
  免费   0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67篇
  2013年   91篇
  2012年   73篇
  2011年   71篇
  2010年   67篇
  2009年   43篇
  2008年   59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42篇
  2005年   68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刘显成 《沧桑》2010,(6):203-204
高师美术学由于专业不断扩大规模,开拓新的学科领域,完成了从精英型教育向大众型教育的转化,但是就业困难正日益凸显出来。究其原因,既有宏观的社会经济发展不成熟的原因,更多则是由于高师美术学专业的教育内核远离实际,已经到了必须转型的阶段。  相似文献   
92.
李华 《文史月刊》2010,(6):11-12
<正>1964-1982年勃列日涅夫当政时期,苏联领导干部送礼之风"特别盛行"。此种歪风,与苏共中央总书记勃列日涅夫亲自"作出表率",有着必然的联系。勃列日涅夫总书记及其一班人每逢到地方视察工作,必带上大批礼品,包括香烟、手表、电视机、器皿、金银饰品等等。其价值是相当可观的。如勃列日涅夫一  相似文献   
93.
《文史天地》2010,(4):93-93
秧歌是流行于我国各地的民间舞蹈,历史悠久,宋代称村田乐。清人吴锡麒《新年杂咏抄》载:“秧歌,南宋灯宵之村田乐。所扮有耍和尚、耍公子、打花鼓、拉花姊、田公渔妇、装态货郎、杂沓灯术,以博观者之笑。”我国民族习俗每年春节、元宵节等都表演秧歌。其特点是欢快、兴奋、红火热闹。因为流传地区不同而有陕北秧歌、东北秧歌、山东鼓子秧歌等几种不同风格的秧歌。  相似文献   
94.
幸运的郭为     
郭为领衔的神州数码奔赴香港上市,已经10年。身在联想这样一家时刻都处在转型过程中的企业,虽然他也深深体会到官商结合带给企业的种种烦恼,但有柳传志撑着,他和杨元庆的工作,相对就显得单纯很多。  相似文献   
95.
"不太想别人说转型就逼自己转型,我只做自己喜欢的。演偶像剧也很愉快,可以演为什么不演?"  相似文献   
96.
赵艳玲 《沧桑》2009,(6):30-31,53
辛亥革命后,直督之争始终是直隶地方议会机构与中央及地方政府之间的重要政争之一。直督之争的实质是在由集权政制向分权政制转型初期,直隶地方议会与中央及地方政府之间围绕人事任免权的政治博弈。直督之争的结果说明,民初传统行政权力高于一切的政治权力格局并未发生质的变化,议会也未取得应有的权力,作用也十分有限。  相似文献   
97.
中世纪晚期英国市场结构的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工业时期英国城乡市场体系初步形成于12至14世纪,其中各级城市市场和农村市场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中世纪后期由于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纺织业的兴起及出口贸易的扩大、国际性大集市的衰落、交通运输状况的改善,使得市场结构完成了从以农村市场为主体向城市市场为主体的转型。市场结构的转型改变了市场的性质,密切了城乡关系,促进了城市体系的成熟,加速了以伦敦为聚核的经济一体化进程。  相似文献   
98.
从晚唐五代到宋初百年,“四六”创作成绩斐然。李商隐等人开启了骈词俪句引领风骚的新时代。唐末“韦雄割据、各务争胜”的现实需求,为幕府文士提供了特殊机遇,他们“飞文染翰以济霸国”,促进了“四六”骈文的兴盛。“沙陀三王朝”时期,“四六”创作的重心从中原地区转移到了南方各地。江南文人将辞赋乃至“古文”创作的技巧广泛运用於骈词写作之中,为北宋“四六”的兴盛导夫先路。宋初“四六”继续蔓延,而以诗赋取士的科举制度更造就了许多“四六”名家。虽说“四六”称盛的文学史意义还有待商榷,但唐、宋文章艺术转型的基因蜕变实际根源於笺表奏疏的基本事实却不容否认。  相似文献   
99.
汤威 《文物》2012,(1):82-84
1987年9月,文物工作者在河南郑州密县(今新密市)新砦遗址采集到一枚陶铃[1],现陈列展出于郑州市博物馆。该陶铃为泥质,器表灰黑色,陶胎较厚。俯视呈桂叶形,平顶,铃壁较直,自上而下稍外侈,无底中空,底口略大于顶部。陶铃顶部沿长轴方向,有两个不规则的圆形穿孔。顶部散刻斜线纹,四周侧壁刻划叶脉纹。高4.3厘米,顶部长10.6、宽4.3厘米,底  相似文献   
100.
仰韶源于从陕西宝鸡北首岭遗址中析出的"北首岭文化",它们受到后岗一期文化的前身,即河北易县北福地甲组为代表的一类遗存的影响,生成尖底瓶,并参与到了彩陶盆、钵、夹砂罐等器物组合中来,从而演进成半坡文化,从此,尖底瓶、彩陶盆、彩陶钵、夹砂罐等基本贯彻了仰韶的始终。由老官台文化发展而来的北首岭文化过去一直被视为半坡文化早期;接着出现盛极一时的山西夏县西阴文化,这时的仰韶范围之大前所未有;之后进入仰韶晚期,仰韶晚期可分陕西西安半坡四期文化、华县泉护二期文化两个阶段。由西阴文化发展而来的(陕西)泉护二期、(山西)白燕一期、(内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