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0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 毫秒
11.
《旅游纵览》2012,(5):8
来源:西海都市报兰州的李先生和三位好友来西宁游玩,登记入住商业巷北口一家宾馆,由于房间脏乱,他要求更换房间却遭到拒绝,随后要求退房,宾馆便扣除了50元现金让李先生离开酒店。让李先生纳闷的是,自己花了50元钱,难道只是为了看看酒店的服务有多糟糕吗?6月到8月是西宁市旅游的高峰期,尤其近两年,西宁被世界科学发展联盟和联合国国际减灾战略署评为"世界旅游名城"后,来西宁旅游的游客更是络绎不绝,西宁市正面临着迎来送  相似文献   
12.
震惊世界的汶川特大地震震害再次告诉我们建设防灾减灾的建筑是非常必要的。本文从地震震害的资料出发,阐述了应用防灾减灾技术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分别从耐震技术、制震技术、免震技术三个方法讲述了防灾减灾技术的原理。希望建筑者参考本文建设具有防灾减灾功能的建筑,从而减小地震震害。  相似文献   
13.
李娟 《神州》2012,(20):254
由于地下空间的自身特点,其内部灾害的防御相当复杂,针对城市地下工程的灾害类型,从理论角度阐述了地下空间内部防灾特点及综合防治,对于空间内部防灾设计对策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4.
我国是文化遗产大国之一,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是非常重要的,而文化遗产的防灾减灾是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重要的环节,基于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是相对不足的和文化遗产所遭受的各种灾害,本文提出了文化遗产防灾减灾的思路和发展趋势,以期为文化遗产的防灾减灾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5.
林忠  张超 《文史博览》2008,(7):11-14
日本是个地震多发国家,20世纪20年代日本关东大地震夺去了近15万人的性命,1995年的阪神大地震、2004年的新泻地震、2005年的福冈西部洋面地震及2007年的中越近海地震仍让人记忆犹新。一次又一次的地震灾难,一次又一次的惨痛教训,使得日本人形成了强烈的危机意识与防震观念,积累了丰富的抗震经验。  相似文献   
16.
元代北方雹灾的时空特点及国家救灾减灾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元代北方雹灾的时空分布特点、危害、 灾伤中检制度、国家的救灾措施等,认为元代北方多雹灾区分布 于北纬30—45,同时有散点状、四块状、条带状、跳跃状等四种地 带性特征。元朝只对损 5-10分的雹灾实行减免税粮,总计近 70 路受5—10分雹灾,救灾措施主要有减免地税、改种、赈济。  相似文献   
17.
晚清直隶灾荒及减灾措施的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直隶是晚清时期全国灾害最严重的省份之一,其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位居全国之首。本文分三部分探讨了晚清直隶灾荒的时空分布规律、影响及减灾措施。第一部分,主要以水旱灾为例,从其时间、空间分布特征来论述晚清直隶灾荒的严重性。第二部分,阐述晚清直隶灾荒不仅造成社会经济的衰退,人员的流徙或死亡,而且还引起了人们心理的震荡,从而造成了社会秩序的紊乱,激化了社会矛盾。第三部分,探寻晚清直隶减灾的措施,尽管减灾措施在传统的备荒救灾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其实施也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效,但总体上效果不佳。  相似文献   
18.
灾害史是地方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传统意义上的“灾害”也在发展变化,为了树立正确的灾害观,增强灾害的预警、预防,为防灾、减灾、救灾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应重视灾害史的编修,在中国古代灾害史的基础上,进行继承和创新,进一步提高志书的存史、资政、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19.
杨剑 《巴蜀史志》2010,(1):64-64
为了全面、客观、系统的展示汶川特大地震后安县在辽宁对口支援下恢复重建的全过程,记录下辽宁、安县各级政府为恢复人民群众生产和生活所做的卓有成效的工作,系统总结灾后恢复重建中对口援建的经验.提高防灾减灾水平,安县除了按要求正式启动《汶川特大地震安县抗震救灾志》编纂工作外,开始着手编纂《辽宁对口援建志》,以体现安县人民知恩感恩的情怀。  相似文献   
20.
《文史春秋》2011,(7):66-F0004
广西是一个灾害多发地区,2000年以来,每年因洪涝、台风、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和火灾导致的农村民房倒塌和毁坏平均约30万间。对于大多数普通农民而言。农房是其最基本、最重要的财产。房屋因灾损毁往往成为其因灾致贫、因灾返贫的最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