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篇
  免费   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余敏 《神州》2013,(18):41-41
通过对怒江州泸水县,泸峰艺术团的田野调研,探析傈僳族古老仪式——上刀山、下火海的文化内涵,揭示傈僳族社会形态的发展,了解其原始宗教的意韵。  相似文献   
42.
日本当代著名文学理论家、社会活动家小森阳一的文学理论、批评能融东西方文化精髓,紧密结合日本文学理论实际,锐意创新,不仅对日本近代文学,当代文学的研究具有开拓性,对我国文艺理论建设也极富借鉴意义。小森阳一对二叶亭四迷《浮云》的新阐释紧密结合文本,灵活运用所接受的批评方法,让人耳目一新。  相似文献   
43.
本文通过对“竹林”文化意义的阐释,“七贤”之间性情品格巨大差异的分析,有关“竹林之游”时间的考证,认为“竹林七贤”这一名士群体并不是一个真实的历史存在,而是东晋士人根据自己的审美理想进行加工再创造的产物。  相似文献   
44.
户晓辉 《民俗研究》2002,(1):172-175
在刚刚过去的20世纪,神话堪称是民间文学各种体裁中被研究得最充分的一种,所取得的成绩也十分骄人。要在这样一个领域里取得实质性的研究进展,绝非易事。在我看来,简单的出新并不难,真正难的是在总结前人研究经验和反思学科基本观念或方法的基础上,弄清楚应该在哪些环节上用力才能真正把学科推动向前。吕微的《神话何为》正是在前人止步的地方迈开了研究的步伐,在神话学研究上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成为近年来不可多得的一部佳作。该书研究的神话传承与阐释的问题,前人涉及不多,尤其是中国神话在后来演变和发展的历史详情还没有得到学术上的洞  相似文献   
45.
四川盆地的青铜化主要指三星堆化、十二桥化以及晚期巴蜀化。三星堆化已经有了高度发达的青铜工艺和青铜技术,而跟进的十二桥化更是将四川盆地青铜化推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高度,呈现出更为丰富多彩的青铜化特质,其中以彭县竹瓦街的窖藏青铜器为这方面的典型代表。对它们进行分析,可以揭示并阐释许多有关古蜀明发展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46.
在化人类学与考古学的研究中,传播论学派的理论曾流行一时,无论其当时的作用有多大,局限性又有多大,或对化的解释过于极端化而造成被抨击的局面有多尴尬,那都是历史。事实上传播论学派发明出的很多有益的理论与方法至今仍为人们所应用且影响巨大,今天人们在理解和阐释古代化现象时仍常提及。  相似文献   
47.
关于一般进化论和历史特殊论这两种文化演变阐释模式的相对优缺点,在人类学中一直争论不休。近来对原始国家起源的一些解释方法就反映了这种争论。有些学者寻找各类早期国家形成的重大共性,而另一些学者在描述和分析各个国家形成过程的时候,则否认共性的存在,或者认为只是在很抽象的层次上才具有共性。  相似文献   
48.
施爱东 《民俗研究》2007,(1):F0002-F0002
《历史三调》与其说是一部汉学著作,不如说是一部史学理论."义和团运动"只是作者阐释其史学思考与史学理想的一个生动例证.  相似文献   
49.
借助新闻媒体进行文化遗产传播是推进公众考古的重要方式,但公众接收和理解传播信息的机制尚不清晰。以三星堆考古报道读者评论为案例,通过语用、语义和编码分析发现:受众对考古报道的回应受报道本身的影响,同时表现出很强的自主选择性和思维发散性;受众积极投入到对三星堆文化的阐释之中,通过追问谜团、消解权威、自主求证、寻找关联和娱乐解构等方式,在三星堆的文化表征、文明起源、遗产保护利用以及其他关联主题上进行新的意义再生产。基于受众的能动性,研究构建网络型文化遗产传播模型,提出传播活动的根本矛盾在于历史语境与现实语境之间的张力关系。研究有望提升学界对文化遗产传播的理论认识,并为传播实践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50.
严建强 《东南文化》2021,(5):133-142
策展在艺术品公共利用中应运而生,成为美术馆工作的重要内容.由于展品本身的自明性,策展对展品的阐释并不是必需的.但对于展品自明性弱,同时肩负传播与教育使命的博物馆来说,阐释是策展工作的核心内容,由此造成了两者在策展工作内涵及组织体制上的重大区别.一些重视美术教育的策展人采用高度阐释的方式造成了美术馆的博物馆化,为艺术品欣赏增添了历史文化理解的价值.但与此同时,也有众多的因素,包括博物馆收藏理念的滞后、展览建设团队缺乏阐释能力,以及观众的历史惯性和学习动力不足,导致一些博物馆满足于展览的审美品质而放弃了阐释与传播的责任,导致了博物馆的美术馆化,削弱了其文化遗产价值解读的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