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0篇
  免费   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潜艇     
小时候,应我的请求,父母会带我去长江边看潜艇。潜艇是沿着江水,成群结队来到我们这座城市的。听说它们中的一些也来自长江的支流——乌江、嘉陵江、汉水、湘江等等。  相似文献   
12.
如果把史前文化遗址画出来,会发现它们犹如一朵重瓣的花朵,盛开在中国大地上。花瓣是山东地区、燕辽地区、江浙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而花心,是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  相似文献   
13.
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大体存在四个以名山为中心的文化圈,即以华山为中心的华山文化圈,以嵩山为中心的嵩山文化圈,以太行山为中心的太行山文化圈和以泰山为中心的泰山文化圈,它们同时并存又相互影响,相对独立又渐趋融合,在华夏集团的形成和中国古代文明化进程中始终起着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贺云翱 《南方文物》2006,(1):127-128,122
近年来,南方六朝文物的发现和研究颇受重视,以六朝都城建业和建康(今南京)为中心的一系列考古发现以及成都等地的佛教文物之发现、六朝瓦当研究、南方各地六朝墓葬、六朝瓷器的考古发现和研究等,使得大批过去鲜为人知的文物遗存得以为今人所知所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已先后有《六朝考古》(罗宗真先生著)、《南京六朝墓葬的发现与研究》(李蔚然先生著)、《南京的六朝石刻》(梁白泉先生主编)、《六朝艺术》(江苏省美术馆主编)、《魏晋南北朝考古》(罗宗真先生著)、《六朝都城》(卢海鸣先生著)、《长江中下游历史考古论文集》(蒋赞初先生著)等一批论著问世,极大地促进了六朝历史与文化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魏廷 《百年潮》2006,(2):21-27
1992年4月3日,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决议》。1994年12月14日,三峡工程正式开工建设。三峡工程从筹划到开工建设,历经半个多世纪。在50多年的时间里,我一直与长江治理、开发打交道,先后担任  相似文献   
16.
安徽枞阳县,坐落在长江北岸,与南岸的贵池、铜陵隔江相邻,境内长江流经近百公里。在这段水域之中,有十多个大小不等的小岛(俗称为“洲”),分属3个行政乡,常住人口3万多。长江枞阳段水域,主航道与支流几合几分,弯弯曲曲,险滩暗礁密布。枯水期与洪峰期,江水水位相差10米左右,历史上沉船事故甚多。特殊的地形地貌和水情险情,与屡次发现大量古钱,应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水利建设事业中,林一山同志以其突出的贡献,赢得了毛主席和周总理的高度信任,被誉为“党内水利专家”、“长江王”等称号,成为治理开发长江的伟大创业。  相似文献   
18.
1925年9月,上海《时报》发表了《长江下游九县治江会议靖、如代表的宣言》一。章矛头所指是名实业家张謇及其准备实施的“治江计划”,而章的作是靖江的一位教师,名叫刘藕Ling。  相似文献   
19.
长江中游文明进程的阶段与特点简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驽 《江汉考古》2004,(1):52-58
本将长江中游的新石器化置于全国新石器时代的总体背景下,侧重于比较研究的视角,选取了五个方面的问题——聚落与建筑,栽培稻起源和史前稻作农业,白陶和彩陶,普用的巫物陶偶,高一级的灵物玉雕人首和动物,列举实证,以阐述长江中游新石器时代若干较显的成就和特色鲜明的化现象。  相似文献   
20.
郭立新 《江汉考古》2004,(3):69-74,55
本文系统回顾了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在长江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考古学文化时空重建过程中的各种探索与争鸣,并对如何处理考古学文化交集现象,以及如何对考古学文化与类型进行界定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