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0篇
  免费   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56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44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41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39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3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本文首次公布了俄藏黑水城出土6539号的录文、释读及汉译文,认为此编号的西夏文文献为《天医取师疗病吉日》《四季人神不宜灸》内容,主要记录灸疗时的诸多禁忌,其依据的底本与《太平圣惠方》卷一百有密切关系。从黑水城现存的其他针灸文献来看,北宋官修医书《太平圣惠方》可能在西夏境内流传。  相似文献   
12.
将铜器刻文与史籍对照研究,从而对刻文作出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13.
《佛教与回鹘社会》(中译本)2007年5月在中国民族出版社出版。作者茨默是德国著名的回鹘文专家和当前世界上最主要的回鹘文文献刊布者和研究者。作者以其渊博的知识,兼通多种语言的优势和直接占有柏林藏吐鲁番出土回鹘文文书的有利条件,除引用大量已刊布过的敦煌吐鲁番出土文献外,还引用了不少尚未发表过的回鹘文资料。  相似文献   
14.
北宋名臣吕惠卿撰写的《孝经传》久已亡佚,本文的目的是据黑水城出土的西夏文草书译本窥见吕惠卿原作的基本内容。文中分析了吕惠卿的序言并尝试解读了《孝经传》的《天子》、《诸侯》、《卿大夫》、《五刑》、《广要道》五章,讨认了不见于史书记载的吕惠卿的几个职衔以及西夏中晚期教育的基本情况,指出西夏政府从来也没有以《孝经》为代表的中原典籍译本作为正式颁布的科举教材。  相似文献   
15.
敦煌愿文中有不少有特色的词语,其形态或词义在其它文献中不很常见。本文对其中的八个试作了考释。  相似文献   
16.
敏春芳 《敦煌学辑刊》2006,4(4):117-121
词缀,是汉语由单音节向复音节发展的重要手段,在汉语双音化的过程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敦煌愿文中加缀的双音词较之前代既有继承,亦有发展,名词加前缀的双青词仅六个;名词加后缀的双音词也不是随处可见,其中以“头”为后缀组成的双音词,愿文中只有一例,“子”、“儿”、“家”等则使用比较频繁。  相似文献   
17.
东汉镇墓文考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镇墓文是指东汉中后期出现的用朱砂写在镇墓陶瓶陶罐上的解殃文辞,目的主要是为世上生人除殃祈福,为地下死者解适祛过,免再受罚作之苦;同时也是为了隔绝死者与其在世亲人的关系,使之不得侵扰牵连生人。对东汉镇墓文的数量、著录、内容、功能、书体及其与早期道教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考察。  相似文献   
18.
《历史研究》2021,(3):56-76
《文馆词林》收录的高允《南巡颂(并序)》,是以和平二年北魏文成帝南巡活动为中心的颂文。该文有关皇太子拓跋弘参与南巡、巡幸路线、南朝使臣来访、衡水之滨举行宴会以及诸臣请求刻碑纪念等信息,为考证此次南巡活动的历史细节提供了重要线索。该文对衡水之宴的记载,披露了有关北魏巡幸宴会筹备、参与人员、活动内容等重要信息,据此可推测出北魏前期交聘宴会的仪式场景。和平二年的南巡活动,既是北魏对其自身游牧传统的传承和发展,也吸收了华夏政治传统元素,呈现出游牧文化与华夏文化汇通交融的历史内涵。  相似文献   
19.
20.
邓哲远 《史学理论研究》2022,(3):101-110+159
20世纪50年代,深受民族主义思潮影响的伊巴丹学派在尼日利亚兴起。国内现有研究大多强调伊巴丹学派创新地使用本土口述材料、书写民族主义史学。以阿拉伯文手稿为视角重新审视这一学派,能够帮助我们重新认识这个跨时代、跨学科的多元、动态的学术流派。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世界各地、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共同在伊巴丹大学收集、整理、运用了大量阿拉伯文手稿,将其背后穆斯林的历史纳入“非洲人的非洲史”,打破了殖民者带有的种族偏见,并证明非洲人历史上具有国家治理经验。20世纪60年代晚期开始,伊巴丹学派遇到资金、史观的挑战,学术影响力逐渐下降,而“民族主义”“口述材料”亦不足以概括伊巴丹学派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