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9篇
  免费   2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38篇
  2022年   33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31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47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45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49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501.
据以《周礼》、《礼记》为代表的文献记载,西周王权体制下,为从事季节性地饲养、管理马匹,设置了多种职掌的官职。可是,其具体状况则未能详尽。因而,对马骨进行科技分析成为关键课题。本论文根据陕西省西安市少陵原西周墓地出土马骨的动物考古学的研究数据,以及牙齿羟基磷灰石碳稳定同位素的分析结果,对随葬马匹的饲料构成的组合分析获得了新认识,也探索了西周王朝马的饲养与管理状况。西周王朝根据马的性别确定不同的饲养管理战略方针。雌马以繁殖后代为目的,出生之后即在厩舍饲养,饲料为粟和黍,使之与甄选出的种马交配。同时,幼马与雌马一起饲养,以母乳以及天然牧场的野草为食物,马3岁以后对C4植物摄取量剧增。这一结果与古代文献记载相吻合,可见为了对3岁以上的马进行使役训练,周人可能将其转移到不同的饲养、管理环境中,这是熟知马的生态特征,按计划进行饲养和管理的措施。如此,依据动物考古学和理化分析相结合的手段,揭示了仅凭古代文献和出土文字资料所无法窥知的西周王朝对马的饲养与管理活动,并表明这些饲养管理活动的开始时期或可追溯至西周前期。  相似文献   
502.
从顾家坡墓地的发掘看史前时代文化交叉地带的部落冲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顾家坡墓地是湖北省第一次完整揭露的一处史前时代的墓地 ,共发现墓葬 2 37座 ,时代为大溪文化晚期到屈家岭文化时期 (距今约 5 30 0年~ 4 6 0 0年 )。通过研究作者注意到 :一定数量的多人二次合葬墓 ;6 0 %左右的男性随葬有石钺 ,有的还同时随葬有骨镞 ,却没有见到石质生产工具用于随葬的情形 ;有的人可能是弓箭的受害者 ;可能存在猎头的现象。综合以上现象 ,以及与周围地区大致同时代的墓地的对比 ,作者认为 ,部落冲突的现象在史前时代是确实存在的 ,而文化交叉地带的部落冲突又远远激烈于文化中心地带。  相似文献   
503.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的聚落考古研究自20世纪30年代起,特别是经过最近二十年的工作,已经在聚落布局、结构、形态、人口、历史演变以及聚落信息所显示的古代社会形态、组织形式、家庭关系等方面取得了不少令人瞩目的成果。  相似文献   
504.
黄金山墓地是鄂东北地区的一处重要的家族墓地,其时代包含有南朝、隋、唐、宋、明等时期。绝大多数墓葬为一左一右或一前一后排列,他们之间有着密切的亲情关系或血源关系。南朝时期陶人俑的服饰反映出了服饰的改制和民族大融合,青瓷多数为武昌、鄂州或本地窑口的产品。该墓地的发掘为研究该地区的丧葬习俗与建筑风格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05.
2006年3 ~12月,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中,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对郧县五峰乡乔家院墓群进行了考古勘探和发掘工作.限于考古发掘材料和学者关注度等因素,利用科技手段对该墓地出土战国及东汉时期青铜器的研究尚未见报道.同时,关于鄂西北地区出土古代青铜器的科学分析研究目前并不多见.鉴于此,本研究利用金相显微镜、XRF等方法分析了湖北省郧县乔家院墓地出土的14件战国及东汉时期铜器样品.分析表明除铜壶镶嵌丝为低锡二元(Cu-Sn)合金外,其他13件均为Cu-Sn-Pb三元合金;其制作工艺以铸造为主,另外还采用了热锻、热锻后冷加工、铜质芯撑、错红铜等工艺.以上分析数据为湖北地区战国及东汉时期青铜合金构成及成型工艺积累了相关数据.  相似文献   
506.
北阴阳营新石器时代墓地由于其特殊的埋葬方式、随葬品极其复杂等原因,从器物形态的角度进行文化的分期较困难,但若从墓地结构与布局变迁的角度进行考察,并结合器物形态变化的程度,则可以大致以第三、第二墓层之间为界,将墓葬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分为早、晚两个期(段)。笔者认为从空间关系上看墓地上存在着分群、群内分组而葬的现象,这表现在各墓群随葬的陶器与石制品的比重上也有明显的差别,说明墓地有不同的社群组织构成并且社群间的生产经济方面的职能分化已见端倪。另外,本文还指出墓地所代表的社会存在陶器制作分散、自由化的特点,整个社会缺乏统一的生产系统,社会没有被有机地整合,这可能是北阴阳营类型文化最终消融在崧泽——良渚文化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07.
余漆冰 《东方收藏》2023,(9):106-108
河南南阳春秋楚彭氏家族墓地为研究春秋楚贵族社会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墓地中M1、M2为夫妻异穴合葬墓,实际埋葬三人,分别为彭啟、彭啟妻及一殉葬者。文章分析殉葬者身份,通过对比两墓规模、随葬品、陪葬坑等,从性别考古的角度看南阳春秋楚彭氏家族墓地M1、M2,以研究春秋楚彭氏家族墓地所表现出的两性关系。  相似文献   
508.
陈畅 《华夏考古》2021,(1):74-81,113
鹤壁刘庄墓地布局分为东西对称的五个层级,布局轴线与商代墓葬和建筑定位方向一致,体现先商人群和白燕四期文化人群、东下冯文化人群共建的五个层级的社会关系,并提出白燕四期文化人群的族属为有娥氏.结合社会分层研究,认为基地人群社会组织是由亲属关系构建的、有一定地缘性质的、具有社会分层的两合组织,体现了二里头时期亲属关系和礼制同...  相似文献   
509.
510.
河北抚宁邴各庄东汉墓地发现、发掘墓葬6座,分布集中,另有石砌遗存和砖砌遗迹。该墓地为一处经规划的家族墓地,M1位置在最北侧,其他墓葬以M1为核心进行布局和墓位的安排。石砌遗存面积较大,但仅围绕M1,其他墓葬基本都在其外,加之砌建的石材规格较小,该遗存为M1墓垣的可能性较大。墓垣外的2处砖砌遗迹应为墓外用于祭祀的祭台,南侧祭台可能为M1及其南侧的相关墓葬共同使用,西侧祭台则主要为M2所用,也可能服务于M1。M1规模大,形制复杂,墓葬的建造与多人葬的需求及墓外设施的砌建有着密切关系,而陪葬品及墓外、墓内祭祀的设置等均反映出汉代丧葬文化的不断推广、普及和趋于统一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