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8篇
  免费   3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敦煌研究院收藏有一口拉萨下密院金马年铜釜,釜内壁有藏文铭文.本文将对此铜釜上的铭文进行释读,并对铭文记载的人物进行考证,进而根据关键人物的事迹和铜釜藏历纪年,推定出铜釜的准确年代.  相似文献   
42.
姚智辉 《华夏考古》2019,(5):113-119
针对学界对错金工艺认识的分歧,从器物分析观察、金属器的铭文和文献多角度对"错"和"金涂"进行辨析,认为二者属于不同工艺表述。汉代金属器物铭文中"错"和汉代文献中"错",内涵不尽相同。若将错金作为金属表面工艺,显然参照前者更为合理。错金包括槽—嵌—磨砺系列工序,用嵌错金表述更直接和恰当。金涂即鎏金,认为错金工艺中所谓的第二种金涂法是不存在的,凹槽鎏金存在与否需要实物的证实。  相似文献   
43.
根据口部形态特征,东周时期的铜簠可分为A型折沿和B型无沿两型,根据足部形态特征的不同可以分为八个次亚型以及不同的式。A型铜簠属于周文化系统,B型铜簠属于楚文化系统,它们时空分布格局的演化历程反映了东周时期周文化和楚文化此消彼长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44.
东艺 《中华遗产》2007,(6):146-147
中国的佛教造像主要可分为汉传、藏传两大体系,其中藏传佛教艺术创始于7世纪,随着尼泊尔赤尊公主和唐朝文成公主的先后入藏,作为佛教重要象征的佛像及佛教艺术也从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传入了西藏。经过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演变与发展,藏传佛教造  相似文献   
45.
敦煌博物馆藏的一批铜佛像,是二十世纪50年代从西藏地区转运过来的。大部分是黄教(藏传佛教的一支)造像。现将其中几件小铜佛做一介绍。  相似文献   
46.
马彩虹 《文物天地》2023,(12):23-29
固原地区是佛教传入中国较早的地区之一,各个历史时期的佛教文化遗产较为丰富。元明清时期固原地区的佛造像,是梳理固原佛教文化的发展脉络、探究该时期固原地区的佛教传承与发展的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47.
朱仓村M8、M9位于洛阳市孟津县平乐镇朱仓村西北部,西距东汉帝陵约1公里,该区域属于东汉帝陵的陪葬墓区.M8为单室墓,M9为多室墓,时代均为东汉晚期.M9中出土了代表身份等级的铜缕玉衣,墓主人身份极有可能属于大贵人、长公主级别的高等级贵族.  相似文献   
48.
本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考古出土材料,对西南夷地区的三叉格铜柄铁剑进行了类型学和分期的初步研究。认为三叉格铜柄铁剑从Ⅰ式到Ⅳ式是逐渐变化的,无论是剑柄样式还是剑格上的纹饰,前后均有明显的承袭关系,尤其纹饰由简单变为繁缛。而这种变化反映了早、晚两期使用民族的变化,以及社会经济形态、思想观念的变化。  相似文献   
49.
绿色含铜颜料是书籍和艺术品中重要的着色物质,一些含铜化合物颜料例如铜绿,随着时间的推移,自身会发生明显褪色,随之引发载体纸张材料的损坏,腐蚀降解纸张。铜离子与纤维素间反应机理是氧化、催化、酸化水解和光化学作用等复杂反应机理的综合,对损伤后纸张的保护修复要在了解腐蚀机理的基础上运用去酸或者络合金属离子等缓蚀方法处理。结合国内外文献和现有研究工作对此进行了梳理和综述,提出了6点今后值得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希望该综述能为纸质文物保护工作者开展相关研究时提供思路和借鉴。  相似文献   
50.
也谈巴蜀货币及其相关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巴、蜀国未铸币。见于列国遗址的桥形铜片非货币而为铜璜,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学术界的共识。但随着近十几年巴蜀青铜化大发现,这一问题又被提了出来。本先是重新审视了各地桥形铜片的出土环境(部位、伴存物件)、形制特点和存在时限,判定它与配饰品关系多多,并找到它在商周组玉佩的发展与衰减中的位置,遂确认它源于玉佩中的璜。为规范物定名,建议统一命名为铜璜而不再它称。最后,从巴蜀国的时代背景、经济化状况及其同周边国家关系、货币铸行规律等多方面考察,认为巴蜀国可能仍处在实物货币阶段,使用盐、帛(赛布)类为交换媒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