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1篇
  免费   8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41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42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37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冯沂 《华夏考古》2011,(2):73-77,113,后插13-后插14
临沂洗砚池晋墓是近年山东地区汉晋考古的一次重要发现.在大量的珍贵文物中,漆器显得尤为受人关注.本文结合考古资料,对这批漆器的器形种类、制作工艺、铭文以及产地等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02.
2003年,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临沂博物馆联合在临沂市洗砚池公园内发掘了两座晋代砖室墓。二号墓葬被盗,一号墓葬保存完整,墓葬出土随葬品十分丰富,计有铜器、瓷器、陶器、漆器、铁器、金器及玉、琥珀、玛瑙等随葬品270余件(套)。其中出土的几件越窑青瓷釉色晶莹、温润、典雅,备受人们关注。  相似文献   
103.
王元甲 《丝绸之路》2011,(20):62-64
出土于甘肃省武威雷台汉墓的国宝级文物铜奔马作为中国旅游标志,在国内外具有的影响力已不言而喻,遗憾的是,其准确命名至今还是一个遗留问题。以往有关铜奔马的命名,大都是依据其外部形态,围绕铜奔马蹄下所踏飞鸟在鱼目混杂的鸟类科目中到底形似何类而展开的争论,但此类争论长期以来一直处于一种困窘和僵持状态。本文力图打破循规,将铜奔马及雷台汉墓墓主人与当时历史环境紧密联系,以全新的观点和立场探寻如何为铜奔马准确命名的新突破口。  相似文献   
104.
古文献记载釦器分为金扣、银扣和铜扣漆器,但对于涂金工艺研究尚有不足。本文主要利用X射线荧光光谱(XRF)、X射线衍射光谱(XRD)、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和金相显微镜等仪器对漆器壶的扣器进行分析,从而揭示其涂金工艺。实验结果表明:该墓出土的木胎扣器是一件涂金铜扣器,金属扣基体是用红铜铸后热锻而成,表面装饰的金层是利用金汞齐法涂抹上去的。  相似文献   
105.
由考古发现的两周、秦汉时期铜铎资料可知,铜柄铎应产生于西周中期,可能源于晚商至西周初铜铙体量、甬部特征与铃类器形、音舌特征的结合。楚、吴越两文化区应是木柄铎产生和发展、传播的关键区域,其制造者采用铜木(骨)复合材质可能与简化范铸工艺流程、减轻其整体质量有关。铎在春秋中晚期至两汉墓葬中普遍与兵器共存,应可印证文献中铎在军事活动中用于传达号令的记述。  相似文献   
106.
马的驯化及使用深刻影响到人类文明的进程。马不仅为人类提供肉、奶等蛋白性食物,而且极大地提高了人类运输和战争能力,推进了人类的迁徙、民族的融合、语言和文化的传播等等。可以说,没有一种家畜像马一样,在战争、运输和人类社会交往方面,发挥出如此重要的作用。骑乘无疑是人类使役马匹的重要方面。如何研究遗址出土的马骨,探讨其是否被骑乘,一直是考古学家关心的课题。本文的作者玛莎·莱文(Marsha Levine)博士等运用古病理学对马的利用方式进行了探讨,研究了马的被骑乘与否和马的第11-18胸椎异常之间的关联。他们对比了未被人骑乘的现代马骨和明确被人骑乘的早期铁器时代和中世纪的马骨,认为在早期铁器时代的马胸椎上出现的异常模式很可能与骑乘有关,从而表明从动物古病理学的角度探讨古代人类对家马的利用是切实可行的,这一研究思路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动物古病理学研究在国外开展已久,然而这一研究在国内尚十分薄弱,这正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107.
郭海燕 《丝绸之路》2013,(14):18-19
战国铜马衔保护修复前,运用科学的检测方法,对器物不同部位的锈蚀产物、基体等进行系统分析。在对其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内涵揭示和认知的基础上制定出除锈、脱盐、有害锈转化、缓蚀、封护等保护修复步骤。保护修复中将科学的保护方法与传统的修复技术相结合,遵循修旧如旧和最小干预等基本原则,成功地保护了这件锈蚀严重的青铜器,恢复了它原有的风貌,使其的历史、艺术价值得以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108.
李健  刘云 《文物春秋》2013,(1):12-20
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有一件战国镶嵌蟠螭纹铜豆,相关著录认为该豆器表的镶嵌装饰物为松石,并定其名为"嵌松石蟠螭纹豆"。本文以存世的燕式青铜器与此铜豆进行形制、纹饰与装饰技法的比对,并通过对镶嵌物性状及锈蚀状况的分析,对故宫藏铜豆器表镶嵌物为松石这一结论提出否定意见,认为该豆的器表装饰工艺应为红铜嵌错。  相似文献   
109.
杨勇  刘岳 《文物》2013,(7):75-82
故宫博物院收藏着数量丰富的清代宫廷文物,但其中大多数并没有款识或确切的制作记录,因此判断其具体年代就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目前学术界的通行做法是,依据制作年代明确,且在纹饰、造型、颜色等方面特征鲜明  相似文献   
110.
刘庆柱 《东南文化》2013,(1):81-86,127,128,142
江苏盱眙大云山汉墓是汉代诸侯王墓的一次重大发现。此墓陵园为"大陵园",且保存完整、布局清晰,平面近正方形的形制反映了汉代帝陵与诸侯王墓的差异;经过精心设计与规划的后妃陪葬墓区显示出墓主人的身份和等级,有助于确认和研究汉代帝王陵墓中的嫔妃陪葬墓;出土的金银器等域外文物应与"海上丝绸之路"有关,反映了西汉时代的中外文化交流以及长三角地区文化与中原地区主体文化的一致性。不仅如此,该墓的墓葬布局、陵园门址、车马坑的位置以及漆器的金银平脱工艺等均是值得关注的重要学术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