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5篇
  免费   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49篇
  2011年   41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44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43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鱼鼎匕》铭文有关器名性质新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鱼鼎匕》为罗振玉旧藏,曾著录于罗氏《三代吉金文存》卷十八第30页(为罗氏摹刻本),现收录于《殷周金文集成》第三册第223、224页,内容包括考古所拓本、罗氏摹本和罗氏摹刻本三种。《集成》定《鱼鼎匕》为战国器。此器传出山西浑源,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集成》所录考古所拓本正面文字几乎看不见,但有  相似文献   
12.
刘乐贤 《文物》2020,(3):63-68
说到战国时期的名将,大家一定会想起赵国的廉颇和李牧。这两位大将在当时和后代都很有名,古书合称"颇牧","颇牧"后来甚至成了名将的代称。他们的事迹,在传世文献中主要见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在出土文献特别是战国兵器铭文中,有时也能够见到一些与这两位名将有关的记载。据学者研究,廉颇的名字已经在战国兵器铭文中出现,原作"波"即"埶波",是"廉颇"的通假写法[1]。  相似文献   
13.
首都博物馆藏有一件正始二年铭弩机,因为是传世品,多年来真伪未做考证。本文以出土的正始二年弩机与此弩机进行铭文、器形的比对,认为馆藏弩机是一件汉代不带铭文弩机伪刻正始二年铭文,又依据弩机各部件在各个时代的不同特征,将该弩机的时代定为东汉早期偏晚。  相似文献   
14.
<正>河南省平顶山应国墓地发现于1979年,至今已逾30年。该墓地的考古发掘工作,从1986年至2007年,历时21年,共发掘西周早期至汉代的古墓500余座,出土了一大批精美绝伦的青铜器、玉石器、陶瓷器,多件青铜器铭文内容极其重要,为研究应国历史文化开辟了一片广阔天地。应国墓地1996年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2001年入选河南省20世纪20项重要考古  相似文献   
15.
<正>西周时期,在礼乐制度的规范下,大量金石乐器被作为主要的随葬品人葬于诸侯、世卿等高等级贵族墓中。《周礼·春官·笙师》载:"大丧,廞其乐器,及葬奉而藏之。"~([1])可见,金石乐器的人葬,并非随意而为,而是礼制下的规约行为,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寓意。本文拟选取西周贵族墓中随葬的虢仲编钟、晋侯苏编钟、楚公逆编钟、虢季编钟和井叔采编钟等几种典型的有铭编钟,通过分析其铭文内容来探讨西周时期随葬乐器的功用。  相似文献   
16.
在贵州发现的元代及元代之前的铭文器物——金属器、陶器、漆器,为数不多,现存器物铭文较少,且多集中出现在汉盛里。这些带文字的器物不一定都产自贵州,器物上面的字未必都是当时生活在贵州土地上的人们所书写,但是,无论它们产自本土,抑或由外地流入,毕竟让我们零星地了解到贵州历史上一些时期所存的书法状态。综观这些贵州考古发现的器物铭文,  相似文献   
17.
墓志铭文是史传性质的重要文献,具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只是因石面剥泐、文字异体俗讹、古文字残存等因素,释读石刻文献存在很多困难;再加上墓志使用大量典故,为石刻整理研究设置了种种障碍,因此破解典故对于准确释文显得十分重要。论文以9通唐代墓志释文中因没有理解典故造成的释读错误为例,分析其误读的原因,可以为科学整理墓志文献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臣谏簋铭文中的一些字,旧没有得到很好的释读,如"处于軝"后面一字,旧或误释作"从",或误释作""。本文根据不其簋、不其簋盖、引簋铭文等相关金文资料指出它应释作"■"而读为"同",意思是聚合,并讨论了甲骨文中与之用法相同的一些"同"字。"引又"下一字,或释作"■(忘)",或认为是"闻"字之省,或释作"长",本文赞同最后一种意见。"灷",旧或读为"■(媵)",或读为"告",或读为"朕",本文认为它可读作"遵"或"顺"、"训"。"灷皇辟侯"下一字,或释作"令",或释作"余",本文赞同前一种意见。"侯令"下一字,或释作"■",或释作"!",本文赞同前一种意见,指出它仍是虚词。"■"下一字,或认为是"服"字稍残,或释作"■",或隶作"■",本文赞同最后一种意见,又根据铭文文义,指出它应该是一个虚词,并且讨论了金文中与之相关的一些内容。  相似文献   
19.
黄锡全先生在《中国钱币》2005年第2期上公布了两枚三孔布,其中一枚小型三孔布面文有二字,如图所示。黄先生将面文二字隶定作“阳[莧阝]”,读作“阳羱”,即“阳原”。其地在河北阳原县西南,东距赵东安阳不远,战国当属赵。按,黄先生对铭文地望的考订所提供的文献资料,颇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对商代武丁以前的青铜器铭文的探讨是学界所关注的一个问题。本文对以往学者所辨析出的部分商代中期有铭青铜器的年代与铭文性质进行讨论。提出其中一些青铜器的年代当属商代晚期,一些所谓的铜器铭文实际上是花纹。同时,根据近年来新刊布的材料新增若干商代中期有铭文的青铜器。并参照同时期其他质料器上的文字,讨论了商代中期青铜器铭文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