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0篇
  免费   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45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46篇
  2011年   39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36篇
  2006年   39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81.
郭兴文 《文博》2002,(2):62-65,37
写这篇小文章,我心情非常难过地想起和我同时走进秦俑博物馆的北京大学高才生聂新民朋友,他不幸英年早逝。当时聂新民一直致力秦代铠甲的研究,颇有成果;而我和党士学同学就住在铜车马修复室里,从事铜车马修复的一些相关研究,探索残破成三千多片的铜车马连接与系驾关系。  相似文献   
582.
铜桥形饰 ,实际上就是一种形状似桥的铜质饰物。据不完全统计 ,我国经科学发掘出土的铜桥形饰已达 1 0 0 0余件 ,采集品、博物馆收藏的传世品以及各种钱币图录中收录的铜桥形饰资料也颇为丰富。从其形态变化和纹饰特点看 ,大约有五种类型。 (图一 )铜桥形饰的分布地域相当广泛 ,在河南、河北、四川、湖北、山东、陕西、山西、湖南、甘肃以及内蒙古十多个省、自治区都有出土 ,尤以河南、河北和四川三省最为集中。铜桥形饰被使用和流行的时间跨度较大 ,自春秋晚期至西汉初年 ,约 30 0年 ,是春秋战国及西汉初期较为重要的一类铜质饰物① 。一、…  相似文献   
583.
为全面了解上海博物馆书画陈列馆陈列空气环境现状,对它进行了氮氧化物、二氧化硫、臭氧的检测,得出了氮氧化物是主要污染源。为此用氮氧化物自动测定仪,铜银试片法、On guard 2000对此进行了较长时间的监测,在监测数据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了治理方案,并已在实施。  相似文献   
584.
585.
探访石笋山     
成都市大邑县出江镇下坝村的石笋山,陡直高耸,人云参天,石级回环,绕山而转。方圆数十华里,拥有孤峰耸立之山头数十座,石刻、石窟佛像数十处,其中以一块天然巨石所雕凿的石笋最为古老与宏大,石笋山之名即以此石笋命名而传之久远。考其石笋与石笋山诸雕刻,佛像群落雕像,从唐、五代至明清均散布其山间,最不解处便是那根被乡人世代呼之的石笋。2007年4月26日,5月10日、18日,笔者三次进人石笋山探访,提出下面肤浅识见,恳请同道斧正。  相似文献   
586.
铜鐎斗的器形演变及用途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鐎斗是汉至唐代墓葬中常见的器物。通过对铜鐎斗的综合研究,根据柄部的不同,可将这种器物分为四类,其器形变化清晰,地域分布明确,具有一定规律性。铜鐎斗兴起于汉代,盛行于六朝,至唐代趋于消亡。根据器形和分布范围的变化,以及出土器物的组合,并结合中国饮茶习俗的发展历程,推断铜鐎斗应为煮茶的器具。  相似文献   
587.
金申 《中原文物》2007,(6):66-71
山东地区以青州为中心流行的北魏到北齐时代的一佛二菩萨像,不论是石雕还是铜铸,多是佛身与台座明显地分成两部分,佛、菩萨共同包容在一个大光背之内,两侧的菩萨立像位于光背最外侧,犹如悬在空中。朝鲜三国时代的金铜佛像是从山东的佛像样式接受而来的,有的佛像上青州派色彩还较浓厚。但朝鲜佛像自身的特点还是明显的,光背外形上较为秀美,脸型略微清瘦,表情恬静内省。对圆柱形覆莲座更为偏爱,台座也略微高瘦。  相似文献   
588.
南阳市博物馆征集的此件宋代铜磬为寺院使用之物,根据铭文上的纪年可知铜磬从制作到开始使用时间达29年之久。这一现象的出现可能与当时的铜禁政策有关。  相似文献   
589.
胡传耸 《文物春秋》2007,(1):20-27,33
东周时期燕国的考古学文化,发展出具有其自身特色的文化内涵。东周燕文化的存在和发展,与其周边诸考古学文化息息相关,既有对周边考古学文化的文化因素吸收,也从不同程度上对周边考古学文化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590.
刘胜墓出土的一套鎏金铜帐构,在《满城汉墓发掘报告》中做了帷帐的复原,本文就其尺寸以及帐架拆装迁移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并重新做了复原设计,以期获得更为科学合理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