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声音     
《中华遗产》2013,(3):8-9
“宫廷画只有外在,没有内涵。” -近年来,宫廷书画作品在收藏市场大热,但在书画鉴赏家刘岩看来,这是由于文化断层所造成的人们对古代书画认知不足而导致的。他认为所谓宫廷绘画,就是记录皇帝的功德,只有外在,没有内涵。“价格可以颠覆,但美感无法颠覆,它是人类永恒追求的东西。”  相似文献   
12.
《收藏家》2005,(8):86-86
启功,字元白,当代著名学者、画家和书法家。1912年生于北京,满族。幼年家境中落,自北京汇文中学中途辍学后,发愤自学。后从名师习书法丹青、修古典文学。上世纪30年代后,历任辅仁中学国文教员、辅仁大学美术系助教、辅仁大学国文系讲师兼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1949年任辅仁大学国文系副教授兼北京大学博物馆系副教授,1952年后任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教授、博导。曾任全国政协常委、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西冷印社社长。  相似文献   
13.
史树青先生与启功、杨仁恺、徐邦达三先生齐名,为“四大文物鉴定家”,是“国宝”级的大师。当收藏成为一种“时尚”,并经媒体广泛宣传,各电视台“鉴宝”节目推波助澜,大有“旧时王谢堂前燕”,而今“飞入寻常百姓家”之势了。然而,当收藏成为一种“文化”,一个有眼力、有学识,判断力准确的鉴赏家,那可是“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呢!前几年启老已作古,而今史老又离世,则痛感我国文物鉴定后继乏人,暂缺将帅人物也。  相似文献   
14.
李秀萍  姜涛 《收藏家》2006,(9):51-54
颐墀先生是香港资深收藏家和鉴赏家,尤精于收藏古玉。他已从入藏30余年的三百多件古玉中,择优成册。今颐墀先生又要我们从他藏品中再择一二介绍给广大古玉爱好者,共享其乐。三联璧(图1)青白玉,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约BC4000-BC3000年)。高8.8、最宽处4.2、厚0.5厘米。三璧垂直相连,由上至下,大小依次递增。三璧之间以凹口相隔。三璧两侧之外缘均呈弧线状。上璧上缘正中为系绳处,且多有使用痕迹。此件形制与辽宁省阜新县胡头沟3号墓所出三联璧相近,当为存世少见的红山玉之珍品。参见:1.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与玉器精粹…  相似文献   
15.
这个亚洲高级钟表展以高级制表丰富迷人的历史文化为背景,呈献各高级制表品牌的新品佳作,并为亚洲地区数以万计醉心于复杂机芯与精湛工艺的名表收藏家及鉴赏家奉上一场美妙的交流盛宴  相似文献   
16.
王世襄(1914-2009)是举世闻名的文物收藏家和鉴赏家,他兴趣广泛,热衷传统文化,能藏、能写、能玩,被誉为"京城第一玩家"。江湖传闻,王世襄年轻时听说安徽贵池刘惠之家中收藏有一架名琴"九霄环佩",心生爱慕,便有意求购。托人打听之后,刘惠之要价两根金条,即20两金子,其时为20世纪40年代末期,作为一介书生的王世襄即便倾家荡产也拿不出20两金子。于是便有了这样一种说法,王世襄径直跑到当时民国四公子之一的张伯驹家中,二话不说当面跪下,求他赠送一幅元代画作去换“九霄环佩”。  相似文献   
17.
王世襄。号畅安。文物鉴赏家、收藏家。也是北京的“老玩家”。1914年5月出生于北京书香世家。祖籍福州。  相似文献   
18.
戴健 《江淮文史》2005,(1):62-79
前讲到龚照瑗的两个高中进士的儿子龚心铭、龚心钊“后来常住上海”,“继续从事古玩字画的鉴藏,还真玩出了名堂。那是后话……”现在就详谈这段“后话”,因为这两昆仲确实值得浓墨重彩地介绍。  相似文献   
19.
sabrina  孙欣 《世界》2014,(12):22-23
绿荫环抱的新加坡快乐山,亚洲风情的19世纪黑白建筑,暧灯鲜花,满目佳酿……2014年11月13日,世界领先的奢侈品旅游零售商DFS集团为第四届【传世佳酿】品鉴会隆重揭幕,全球65家珍稀葡萄酒、烈酒和香槟品牌的80多款大师级佳酿云集一堂。华美又轻松的私人晚宴和开幕活动聚集了超过400位名酒收藏家和鉴赏家,及25位顶级美酒品牌大使。50多款优质葡萄酒和香槟,30多款珍贵雅邑、白酒、干邑、威士忌自然融入玄关、餐桌、茶几、书架,仿佛它们原本就是这个家里的一员。  相似文献   
20.
楠珊 《成都文物》2006,(3):56-58
来到巴黎,最大的感受就是,仿佛走进了一个硕大的艺术殿堂。法国本土的,外国传入的;古代的,现代的;动的,静的;具体的,抽象的……各个门类,各种形式,可能说是应有尽有。我本来在这些方面知之甚少,可短短的几天走马观花似的旅游,几乎每时每刻看到的、听到的,都离不开绘画、雕塑、建筑、甚至实用等,凡是在这里看得见,摸的着的东西,几乎都能与艺术扯上关系。更不用说歌剧、电影和夜总会里的艳舞表演,是招揽旅客的法宝哩!回到家里,滔滔不绝地一通宣讲,家里人都快把我当成鉴赏家了。我也深刻领悟到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平时我也曾试图涉猎一些有关艺术史方面的书籍,但终因读起来味同嚼蜡而作罢。可巴黎之行就好像是一堂生动具体的教学课,留下来的印象,恐怕终生难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