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正>孝陵位于陕西省咸阳市底张镇陈马村,是北周武帝宇文邕(561~578年)与皇后阿史那氏的合葬陵,是目前发现并发掘的北周时期的唯一一座帝陵。由于屡遭盗掘,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与咸阳市考古研究所于1994年9月联合对该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共清理出金、铜、铁、玉、石、陶、玻璃器等随葬器物数千件[1]。为了解北周时期金属器的材质、制作技术与工艺,我们已对出土的22件残损铜器进行了  相似文献   
32.
本文对郴州地区战国铜器的冶金分析进行系统介绍。根据成分和金相组织分析,郴州地区铜器的合金与制作技术与楚地其他已有资料显示出较高一致性。同时若干铜器的制作也有不同于以往同类铜器分析之特点。本文指出,分析结果不单丰富了对战国时期楚式铜器制作工艺的认识,楚地不同区域铜工业的地方特点也值得再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33.
按照"混合矿冶炼工艺"模拟了黄铜冶炼实验。利用X射线衍射、X射线荧光、金相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等方法,分析了模拟实验所得的黄铜样品,并讨论了中国早期黄铜的冶炼工艺。实验结果表明:当温度高于800℃时,孔雀石、炉甘石和木炭在密闭装置中,即可反应生成黄铜,所炼黄铜的金相组织以等轴晶为主,伴有少量孪晶。冶炼温度在800℃时,所炼黄铜的含锌量低于5%;850℃时,其含锌量可超过10%;达到900℃后,其含锌量将超过20%。  相似文献   
34.
辉县琉璃阁甲乙二墓出土铜器是研究东周时期铜器文化特征、制作技术以及与周边列国的相互关系等学术问题的重要资料.为进一步揭示甲乙墓出土铜器包涵的科学信息,本文对河南博物院馆藏部分甲乙墓出土铜器进行了科学分析检测.结果显示,甲乙墓出土铜器的材质以铜铅锡三元合金为主,部分兵器、车马器为铜锡二元合金,两类材质的合金化程度均较高.铜器的合金成分与器物类型之间的关系明显,显示制作者已能根据青铜器的用途而选择合适的制作材料,代表了较高的青铜冶铸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35.
为初步探究安徽地区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对金属加工技术与合金配比的掌握程度,文章对寿县和六安市区的几处楚文化遗址、墓葬出土青铜器的样品进行初步科学分析。金相观察微观组织并配合扫描电镜能谱仪进行微区观察和成分分析,结果表明这些青铜器样品的制作加工工艺主要有铸造、热锻、铸造后加热处理及热锻后冷加工等多种加工方式;合金成分主要为铅锡青铜,配比较为科学,并存在铁、硫等其他杂质元素。以上结果显示了楚国在春秋战国时期较高的冶金技术水平,也为这一地区楚国青铜器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6.
杨忙忙 《考古与文物》2003,(1):89-93,F003
汉武帝茂陵陪葬坑位于汉武帝陵东 ,司马道南 ,陪葬墓 M1墓室东北角 5米 ,北偏西 5°处 ,1 992年 3月至 6月 ,由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尚志儒先生为组长的工作队对其进行了发掘 ,共出土 3辆木马车1。由于坑深 ,受地下水的长期浸泡 ,出土时车上的木构件已荡然无存 ,只留灰迹。此坑出土银、铁、铜车马饰件共计 3 1 4件 ,其中大部分为错金铜件 ,铁构件只有 2 6件 ,显得十分珍贵 ,这些饰件主要为马身上的装饰品。与铜饰件截然不同 ,铁饰件由于其本身的易腐蚀性 ,除几件完整外其它皆有不同程度的残损。从铁器的发展史看 ,汉代正是因为冶铁技术的迅速发…  相似文献   
37.
丸都山城高句丽铁器的金相与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高句丽铁器加工业发展状况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钢铁技术水平,利用金相显微镜对吉林省集安市丸都山城遗址出土铁器样品进行金相学检测及工艺研究,并结合以往高句丽铁器检测结果进行讨论。检测结果表明,工匠制造铁器时采用了"生铁淋口"、铸造后脱碳退火、铸铁脱碳钢材料锻打成型、锋刃部淬火、熟铁、低碳钢等不同材质的锻接、折叠锻打等加工技术。铁镞03JWN2T105②:12是迄今为止应用"生铁淋口"工艺的最早实例,将这种工艺的使用年代,前推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相对于明代文献的明确记载提前1000年左右,相对于已报道的宋代实例早600余年,其发明时间应该还在此之前,该项发现对构建魏晋南北朝时期钢铁技术发展序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8.
中国古代甲胄续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76年,作者撰写的《中国古代的甲胄》论文在《考古学报》发表;1980年,第一篇论文收入《中国古兵器论丛》一书时,作者又参照新的考古资料,补充了第二篇论文《中国古代甲胄的新发现和有关问题》;至今15年过去了,作者再次结合近年的考古新发现和对金属甲胄资料金相鉴定的重要成果,撰就有关古代甲胄的第三篇论文,又一次勾勒我国古代十六国以前的甲胄发展轨迹,对甲胄的材质和发展演变提出新的见解。论文重视对考古材料的运用,分阶段论述了先秦、秦、西汉、魏晋南北朝以至十六国甲胄制作材料、工艺的演进变化,纠正了历史上的讹传,进一步揭示出古代战争中甲胄发展的真实面貌。  相似文献   
39.
为了解西藏钱币的制作工艺,采用金相显微镜组织观察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的方法,对云南香格里拉迪庆藏族自治州博物馆收藏的五枚藏币样品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五枚藏币可以分作两类,一类为铜质,一类为银铜合金。铜质钱币为含铜率高达99%,可以判定为纯铜制品;银铜合金币的配比基本符合"银八铜二"的合金化的要求。五枚钱币全部采用机械冲压制作,符合当时社会的生产动力变化。本研究成果对进一步研究西藏地区钱币的工艺技术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40.
采用自然科学手段,对重庆万州大坪墓群出土的部分青铜器、铁器、玉器样品进行了检测分析。结果显示青铜器样品均为铅锡青铜,铸造成形;铁器样品为亚共晶白口铸铁;玉器的主要矿物成分是透闪石。这一结果对了解大坪墓群的文化内涵和东周时本地居民的金属加工、玉器制作等手工业技术水平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