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0篇
  免费   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50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55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44篇
  2008年   40篇
  2007年   45篇
  2006年   38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45篇
  2002年   44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牛之营 《纵横》2013,(6):55-60
在毛主席家做客,三大领袖题词鼓励 金茂岳很幸运,在1940年到1941年两年的时间中,毛泽东主席曾两次请他做客吃饭。他曾当面聆听毛泽东、朱德的亲切教诲,还曾得到毛、朱、周三位领袖的题词鼓励。  相似文献   
112.
牛之营 《纵横》2013,(5):50-54
抗日战争时期,在革命圣地延安的中央医院,有一位著名的产科大夫,名叫金茂岳。由于他医术精湛、成绩卓著,成为当时闻名遐迩的“红都名医”。他曾为江青接生,曾得到毛泽东等三大领袖题词,中央组织部部长陈云介绍他加入共产党,他也曾遭到过王明的无端陷害——这些不凡的传奇经历,使他成为陕甘宁边区的“公众人物”。  相似文献   
113.
清末,王朝中国面临"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社会走向现代国家转型之路,在此过程中王朝国体转向"共和",王朝臣民则有了"五族"之分,相当一段时间,似乎清王朝政权将以裂解为其前途,而种族民族观念的传播似乎也加剧了这一趋势,王朝中国与"共和"中国对接进程中,"共和"政体包容了"五族",在一定程度上校正了革命派建立汉民族国家的历史偏差,为平等民族关系的建构开辟了历史道路。  相似文献   
114.
单日 《神州》2013,(34):14-15
中华文化复兴是“中国梦”文化方面的主旨思想,该文从设计的维度去阐释如何实现中华民族文化的复兴。文章共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是设计作为一种文化产业,对设计文化的反思,其次,是在设计文化反思的基础之上,中国本土化设计对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显现与生成,最后,是中华民族文化复兴中国设计之路的构建。  相似文献   
115.
王冲 《神州》2013,(21):12-13
东汉末年,诸侯割据。经过无数的血雨腥风、尔虞我诈,最终从群雄之中脱颖而出的曹操、刘备、孙权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形成了三分天下的局面。60年之后,天下再次归于一统。可是统一天下的并不是魏蜀吴中的任何一国,而是由司马家建立的西晋政权完成了这里是任务。究竟是何种原因造成了人才辈出、地位显赫的三国最终被本不引人注意的魏臣司马氏所取代。下面,本文将从三国时期各国的选官制度出发,对此问题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16.
人们长期以来认为女真很早就形成了一个民族,即肃慎、挹娄、勿吉、靺鞨、女真是女真族不同时期的称呼。二十世纪下半叶,学术界把女真民族的形成时期定位于辽末金初,本文主要从女真族的族源角度出发,探讨一下女真民族最初形成时期的族部构成。  相似文献   
117.
唐前期在东北的契丹族地区实行羁縻政策,实际上,是通过控制契丹蕃将来控制契丹族众,是一种蕃将管理体制。对契丹蕃将的管理主要有赐姓册封、入朝宿卫和充质、赐婚尚主等手段,来用以对契丹进行有效的管理,促进了唐代藩将的汉化,同时也促进了民族融合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8.
杨亚长 《文博》2013,(6):59-63
据传世的古代文献记载,闳夭、太公望、南宫括、散宜生为周文王四友。本文拟从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物两方面,对这四位人物的族源与身世,以及他们的主要事迹作一考述。  相似文献   
119.
布依族夜宴酒歌的礼仪风俗,程序严格,内容繁复,形式多样,表现出雅俗共赏的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夜宴过程能激发智慧,显示渊博知识,教育族人,增进民族间情感,形成团结互助的民族精神,从而加强民族的凝聚力。  相似文献   
120.
王和 《史学月刊》2000,(3):5-11
周初的政治变革,打破了殷商时期以血缘纽带为依托的族邦方国结构,使中国历史从此走上了一条崭新的发展道路。它使生活于广大地域的人们开始突破狭小的、具有极强稳定性的族邦结构社会的桎梏,而形成了一种以语言文字、道德伦理和风俗习惯等文化认同为纽带的、强固紧密的精神凝聚力量,从而具有了不断向更高社会阶段发展的现实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