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88篇
  免费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37篇
  2014年   139篇
  2013年   246篇
  2012年   146篇
  2011年   114篇
  2010年   52篇
  2009年   75篇
  2008年   89篇
  2007年   67篇
  2006年   48篇
  2005年   90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81篇
  2001年   59篇
  2000年   37篇
  1999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朱地 《百年潮》2002,(6):4-10
上个世纪90年代初,正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进入了艰难抉择的时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国有企业的前途和命运究竟如何?这个问题引起了世人广泛关注.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召开的一个国际研讨会上,一位世界知名大企业的总裁曾作了如下的断语: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大企业根本不可能搞好,只有私有化才是出路;如果搞好了,这个企业的领导可以当美国总统.至今将近10年过去了,我国国有大型企业的发展状况究竟如何?是否就像那位总裁所断言的,不可能搞好?就这些问题,我们采访了具有典型意义的国有大型企业--首钢集团的党委书记、董事长罗冰生同志.  相似文献   
82.
所谓整体,是相对部份而言。整体和部份之间,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如果不存在部份,就无所谓整体。所以,对整体的认识,首先要把它看成是相对的,既是相对的,就要寻找它借以产生和存在的条件。  相似文献   
83.
梅玫 《广西文史》2002,(3):23-26
中国古代有一些历史时期被称为盛世,或大一统盛世。如果在传统观念的基础上去观察盛世,人们一般都对其赞誉有加,但是,若从长远利益的角度来看,恐怕还不能肯定这样的盛世对于中华民族的发展确实都起了促进作用。科技的发展是社会前进的重要标志之一,尤其是在中国,科技的发展具有明显的实用性特征,其水平的提高,直接为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创造了条件。赞颂或贬斥中国古代社会某一时期时,应该把这个时期内科技发展得如何当作重要条件之一来加以考察。  相似文献   
84.
40年前,也就是1962年5月,陶铸和王任重(分任中共中央中南局第一书记和第二书记)联袂到广西龙胜县进行视察和调查研究,同行的还有李尔重(中南局农委主任)、李普(中南局政研室主任)和广西区党委有关部门的领导等十余人。这么多重量级官员到一个小小的山区县搞调研,应该说是认真负责、郑重其事的。  相似文献   
85.
江泽民总书记指出:“编修社会主义新方志是两个文明建设的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系统工程,是承上启下,继往开来,服务当代,有益后世的千秋大业。”地方志作为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文化,如何在新世纪适应时代发展的新要求,发挥独特的作用,“服务当代”,是修志工作者面临的和必须思考的重要课题,是方志界贯彻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开拓创新的具体实践,它关系到地方志事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生存与发展。  相似文献   
86.
2001年初,梧州市郊区政府根据《自治区人民政府批转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关于开展广西第二届三级地方志书编纂工作意见的通知》和《梧州市人民政府批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关于开展梧州市第二届两级地方志书编纂工作意见的通知》的精神,从当年3月始,开展《梧州市郊区志》编纂工作。目前已经完成水利、农业、林业、组织、政权机构等篇章的第一稿共30多万字,取得了一些成绩。  相似文献   
87.
江泽民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指出:“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推动建设什么样的文化,是一个政党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八十多年艰苦奋斗中,探索、形成了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的,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社会主义文化。在这丰富多彩的先进文化中,地方志以深厚的底蕴,丰富和繁荣了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国先进文化。在新世纪,广大修志工作者要高举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所指引的中国先进文化旗帜,按照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将内蒙古的修志、续志、用志工作推向新阶段。  相似文献   
88.
1911-1937年灾民移境就食问题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印焕 《史学月刊》2002,(2):115-122
抗战前的民国时期,灾民逃荒现象极为普遍。灾发地政府因无力赈济自己的民众,或者出于推卸责任,放任其灾民四处流离,移境就食。流入地政府救济自己辖区灾民尚且不暇,自然不愿再为别区承担救济重任。再者,行政区划与经费的分配也限制了这种救抚他省灾民的欲望。因此,流入地对来境灾民无不驱逐出境或资遣回籍,而灾民在自己家乡确实又无以为生,迫不得已时只好重又外出。总起来看,整个灾发期间,灾民便是在灾发地与流入地的推来搡去之中艰难苟活。这一问题不是一地一隅所能解决,也远非一年一月所能一蹴而就,它需要各级政府的大力合作,需要对产生灾民的各种原因予以根治。然而,受时代条件所限,灾民的移境就食问题不能得到较好的解决,灾民的流离悲苦也就只能依然如故。  相似文献   
89.
上届修志下限至今少则已逾十多年,多者已近二十载。如果按照20年编修一次的话,则各级志书的续修已经提上议事日程。今天的续修有着20多年修志理论研究和修志实践经验的积累,基础比较扎实,这是十分有利的条件。但是,也应该看到今天的修志队伍面临着严重的青黄不接,  相似文献   
90.
当前,实现地方志信息网络化是十分紧迫的任务,同时也已具备一定的条件。其一,现代科技成果和手段,为振兴方志事业创造了新的机遇,为地方志事业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和技术保证。其二,李铁映同志指出,要应用现代科技成果修志,除了出志书,还可以出光盘,进行电脑联网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