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7篇
  免费   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顶级三重豪门之后袁缉辉教授是复旦大学的出名人物,在上海学术界也享有名望。他的出名原因很多,有学术上的,工作上的,家庭上的,最初,竟是由于他那复杂而有趣的出身。他的同学、同事谈起他,第一个反映往往是——他是袁世凯的曾孙!  相似文献   
92.
“大革命”中的小家庭十年浩劫开始以后,袁家小屋再也无法保持安宁了。  相似文献   
93.
南宋陈起编《江湖小集》中的释绍嵩《江浙纪行集句诗》历来少受古代文学研究者的关注,虽然《全唐诗补编》、《全宋诗》从中辑出了部分诗人的佚句,但对其文献价值尚无人研究,本文拟就其对《全唐诗》的校勘、辨别重出作品和辑佚作一些探讨,挖掘绍嵩《江浙纪行集句诗》被学人忽视的文献学价值。  相似文献   
94.
江鲲池 《江淮文史》2015,(2):116-123
2014年6月5日,安徽省政协原主席史钧杰,离开了他日夜惦念的江淮儿女,永远地走了。作为一名曾经在他身边工作过的人员,我该拿点什么来纪念这位为党和人民赤胆忠心奋斗一生的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呢?思考再三,我将我知道的他的"三农"情结若干片断整理成文,算是心香一瓣慰忠魂吧。  相似文献   
95.
陈絜 《历史研究》2020,(1):43-67
传世文献中存在《史记》系统与《左传》系统两种夏史体系,二者对于夏早期历史的记载,在叙事空间上一西一东,互不相协,而《史记》系统更受世人青睐,成为后世探索夏史的主要线索。梳理和考证商周时期夏遗的地理分布可知,诸姒之族主要在今山东省境内,姻亲中分布于鲁豫间者,占相当比例;与夏史相关的地与族,亦基本分布于山东及豫东、豫东北一带。《左传》夏史系统不仅与甲骨、金文中的地理线索合辙,也与其他传世文献相关记载互洽,值得重视。对夏文化源头及夏王朝早期史的探索,海岱地区及鲁豫交界地带也需充分关注。  相似文献   
96.
胡传耸 《北方文物》2017,(2):38-40,74
"镒"是先秦时期重要的度量衡单位,见于楚、齐、卫、三晋诸国衡制体系中,有十六两、二十两、二十四两等三种单位量值,战国时期秦国和统一后的秦朝少见用"镒"的例证。  相似文献   
97.
张晓虎 《攀登》2005,24(2):100-102
人类在进行自觉实践活动的时候必须借助语言符号把自身需要与对象规律划分开来,于是就产生了对象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分化。这种二重性对观念化形态有重大意义。意识的二重性在原始混沌的感性认识中就潜在地影响着观念运动,使用了符号进行反映之后,对象意识和自我意识有了借以区别的形式.本探讨了意识二重性与符号形式的关系,以及符号形式的化观念意义.  相似文献   
98.
《民法典》第1234条将生态修复责任纳入到民法典当中.学界对恢复原状与生态修复责任两者间的关系存在较大争议,其争议的根源在于恢复原状和生态修复责任各自有狭义和广义概念的区别.本文通过辨明恢复原状的广义和狭义概念、生态修复责任在法律义务层面的概念和法律责任层面的概念,并以此为基础对生态修复责任与恢复原状的关系进行重释.  相似文献   
99.
陈民镇 《史学理论研究》2022,(3):133-143+160
饶宗颐最初与古史辨派阵营有较多接触,后来他的古史观发生改变,转而反思疑古运动存在的问题。饶宗颐的古史研究,旨趣近于“罗王之学”,走的是“新证”一派的道路。在王国维“二重证据法”的基础上,饶氏将出土材料分为有文字材料与无文字材料两种,提出“三重证据法”及“五重证据法”。饶氏致力于通过传世文献、出土文献及考古遗存等材料进行古史重建。他重新思考古史的时代框架及其传说流变,并就古地理开展了一系列新的讨论,体现了对“三重证据法”的实践。  相似文献   
100.
荆州文庙大成殿为清代中期一座建筑。本文通过对大成殿现场勘察测绘,并结合有关资料阐述了荆州文庙兴衰的历史过程,同时对大成殿建筑结构的测绘分析,挖掘出这座古老建筑独特风貌和别具一格的建筑工艺,反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无穷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从而使我们不遗余力地保护这座建筑,使之千秋万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