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0篇
  免费   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44篇
  2003年   37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打硪号子     
<正>硪,大集体年代,是夯实水库大堤的专用工具,形状像小水磨,称之为石硪。打石硪时,必须唱打硪号子。如今,小小石硪永远封存在历史的底片里,悠扬的石硪号子只能铭刻在美好的回忆中。在那大兴水利的时代,打硪号子可真多呀!打硪人一天唱到晚,要唱几个月,到底唱多少打硪号子,数也数不清。其内容大致分为三大类:叙事、抒情、民间小调,其歌词都是以激励劳动热情,鼓舞民工干劲为主题,颂英雄、唱农事、鼓干劲……  相似文献   
22.
正2011年11月12日,在嘉峪关市文殊镇团结村施工时发现一座古代墓葬。经甘肃省文物局批准后,在嘉峪关市文物局的指导下,嘉峪关长城博物馆于当月13~15日对该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现将这座墓葬(编号2011JWTM1,以下简称M1)的清理情况介绍如下。M1位于团结村九组的农耕地中,地理坐标  相似文献   
23.
徐峰 《文博》2014,(1):18-22
石峁遗址和陶寺遗址的考古发现表明,两个区域性文化在用玉、彩绘、暴力等文化表象层面有很多相似。石峁和陶寺离黄河干流上最长的一段连续峡谷晋陕峡谷都很近。在龙山时代晚期,两地很可能借助峡谷地带进行过较为密切的远距离互动,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族群等多个层面。  相似文献   
24.
正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吉林省就不断有玉器出土,其年代从新石器时代至清代。新石器时代的早期玉器。主要发现在西北部的草原沙丘地带,以距今7500多年前的玉器为最早。1987年,在镇赉县聚宝山砂场遗址出土一批大型玉器。遗址位于吉林省西北端的镇赉县镇南镇聚宝山屯西南2公里的一处独立小砂丘上,经文物考古工作者调查、试掘,玉器主要出土在砂岗东南坡和中部区域1,同时发现有人骨、陶器残片及石板。此处应为一处  相似文献   
25.
万文君 《收藏家》2014,(7):68-72
北京市延庆县有石佛寺村,石佛寺村因石佛寺而得名。明代嘉靖年间编纂的《西关志》记载:“石佛寺:在关北一十五里。因石岩以凿大悲像,永乐年间建。”传说寺内有千手千眼观音,是关沟一大胜景,原石佛寺毁于清代八国联军入侵时期。如今的石佛寺坐落于水关长城脚下,建于20世纪80年代,外院供奉五尊元代藏传佛教石佛造像,石佛寺外路边的佛爷台供奉石雕六字观音像,但两处均不是永乐年石佛寺大悲像。五尊元代藏传佛教石佛造像原位于八达岭镇三铺村西北半山上,寺庙在民国时期毁于战事。  相似文献   
26.
辛岩 《神州民俗》2006,(5):47-47
抱鼓石又称石门墩,门枕石,门当等,是古民居中大门建筑的组成部分。据考证,至迟在汉代的四合院建筑中就已经有了门枕石。起初的门枕石,主要起基础作用,用来固定门框、门槛、门枢(门扇上的转轴),后来逐步演变成精雕细琢、做工考究、丰富多彩具有很高装饰作用的抱鼓石。  相似文献   
27.
《中国文化遗产》2004,(3):93-93
大足石刻保护工程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北山石窟隧洞治水工程,二是宝顶山大佛湾观经变变形岩体加固工程。这两项工程由中国文物研究所、中国地质大学、重庆市文物局、大足石刻艺术博物馆等承担。  相似文献   
28.
2004年元月,在成都大慈寺工地挖管道沟槽时,于地下两米处发现一石经幢。此幢无座无顶,只余幢身。幢身高97厘米,六边形,略呈梯柱状,上边宽20厘米,下边宽22厘米。幢身上面的中心有长宽7厘米,深6厘米的凹槽,为连接幢顶的榫孔。幢身六个面的上端分刻“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字径6厘米。以下刻唐代高僧、终南山释道宣《妙法莲华经宏传序》和清代无名氏《重修多宝寺碑记》。  相似文献   
29.
相传宋朝李纲被贬沙县时,遇见一位僧人,过河如履平地,并跟去询问前程,僧人曰:“青着立、糠去米、那时节,再光辉”。李纲追问此意,僧人不语,径自而去,致函江心,脚在沉浮石上一点,飞身到岸,靖康元年李纲复出,后为丞相。据称那僧人便是定光佛,而沉浮石传说是定光佛化身到沙县当长工时,随手丢入河中计东家踩着过河的一块石头,后被定光沸一踩有了灵气,枯水时撑竹排从沉浮石上放流下来,说是能看到沉浮石上有一个大大的脚印。  相似文献   
3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