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9篇
  免费   1篇
  30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271.
晚商时期商民族文化特性的确定,对于厘清商人自身文化发展脉络,辨识夏商周三个不同民族文化基因的异同至为重要.本文结合历年来的考古资料,从建筑、墓葬、青铜器、陶器、祭祀、占卜等六个方面对晚商时期商民族文化的特性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272.
正在中国早期工业化时期,盛宣怀是晚清企业界的领袖,被后人誉为"中国近代企业的开拓者"、"中国近代工业之父"、"近代中国第一代实业家"。盛宣怀是洋务运动的中流砥柱,具体承办了大量事务。李鸿章对盛宣怀有过评价:"一手官印,一手算盘,亦官亦商,左右逢源。"在中国近代史上,盛宣怀曾经开创诸个"第一":第一个官督商办企业——轮船招商局;第一个电信企业——天津电报总局;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第一条南北干线铁路——卢汉铁路;第一个钢铁联合企业——汉冶萍煤铁厂矿公司;第一所官办大学——北洋大学;中国红十字会第一任会长,等等,创造了中国近代史的奇迹。  相似文献   
273.
湖北黄梅意生寺遗址是配合黄黄高速公路建设所发掘的一处重要的早商遗址,其上限可早到石家河文化时期。这次发掘揭露出了一批早商遗存,器物的演变具有连续性,它们既包含了中原商文化因素,又具有较强烈的地方特征,是研究早商时期考古学文化非常重要的考古资料。  相似文献   
274.
晚商时期商文化东进通道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商时期商文化进入海岱地区至少通过两条通道,其一由古黄河、古济水、古泗水沟通中原与海岱进而连通至江淮中下游地区,可称为水路.另一通道大体是商末征人方路线.通道主要功用很可能是为了控制鲁北的海盐及保障长江下游地区的铜锡原料的北运.  相似文献   
275.
由考古学文化分析可知,先商文化的主要来源当是晋中地区的龙山文化,结合相关文献资料,这应与上甲微借师河伯伐有易氏有关.在文化面貌上,由于晋中地区的龙山文化和晋南地区的陶寺文化存在明显的一致性,而这种文化面貌在陶寺文化中自成序列,因此可视为陶寺文化大举影响晋中地区龙山文化的结果,而这一文化现象正与文献记载的商始祖契始居晋南相符合.  相似文献   
276.
试论江西万年文化的年代、分期及相关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万年文化是分布在赣东北和赣东地区,在当地史前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它与分布在赣西和赣北地区以商文化为底蕴的吴城文化时代相当,分布地域毗邻,但文化内涵差距甚大;又与分布在闽北、浙南和苏南地区的文化保持着较密切的关系,成为不受以分裆鬲、假腹豆和深腹盆为代表的商文化影响的区域;同时,宁镇地区的带把器、带鋬器在万年文化中也很流行。但是,由于发掘的限制,对于万年文化的认识还很不足,尤其是对于其年代和分期问题还不清晰。搞清万年文化的年代和分期无疑对于周边文化的认识和文化间的互动关系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77.
朱继平 《考古》2012,(1):63-71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在山东济阳姜集乡刘台子墓地相继发现并发掘了几座西周时期墓葬,发掘者对其年代与族属进行了考订,初步认定该墓地属文献所载姜姓逢国所有。随后,有学者对其中几座墓葬的年代与墓主身份作了进一步讨论,商周逢国的历史问题也不断受到关注。然而,  相似文献   
278.
2006年7~10月,为配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郑州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对孙村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发掘面积为2020平方米,发现了较为丰富的先商、殷墟、战国以及王莽时期的文化遗存,共清理出灰坑130个、墓葬8座、灰沟7条、房址1座和水井1眼。该遗址的发掘为研究该地区先商至王莽时期的历史文化提供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279.
武王伐纣的史实,在《世俘》所载之外,至少还有两项内容:一是武王在牧野之战胜利后离开商都时将一部分殷遗民上层分子迁居西土,二是武王在牧野之战胜利后返回镐京途中登临太室山以选择雒邑地址。前者见于《商誓》、史墙盘等,后者见于天亡簋、《度邑》等。武王迁殷遗民于西土,是为了利用其文化优势为新建立的周王朝服务;武王登临太室山选择雒邑地址,是为了以太室为重心经营东方。二者都完成于武王伐纣过程之中,因此都是武王伐纣史实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80.
<正>用打碎了的陶、铜、玉器随葬,或者用非实用性的明器随葬,是商文化墓葬中常见的现象。前者流行于二里岗文化时期,后者则以殷墟文化时期为盛。这两种看似不相关的习俗之间,却有着内在的联系。它们在商代中期的此消彼长,反映了商代丧葬观念的变化。本文拟对此进行简单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