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8篇
  免费   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作为20世纪中国重大考古发现之一的满城汉墓发掘,已经过去30多年了,但它的工作情况仅见王廷芳(原郭沫若的秘书)在《中国文物报》上作过一些介绍,此外尚有许多发掘现场的详细情况鲜为人知。河北省当时直接参加满城汉墓发掘全过程的业务人员现在有的疾病缠身,有的已故。为了把这一震撼世界的重大发现的详细情况记录下来,在参考有关文献及当时发掘人员的日记、发掘记录和有关人员的回忆片断的基础上,特辑成此发掘日志。有关当时中央领导同志的批示意见和一些重要过程,主要采自王廷芳文。现将主要参考文献列于下: 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北省文物管理处:《满城汉墓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80年。 二、郑绍宗等的满城汉墓发掘日记、记录。 三、王廷芳:《郭沫若与满城汉墓发掘》(1-11),《中国文物报》1994年5-7月。 四、采访发掘当事人的回忆片断。 作者2002年5月  相似文献   
82.
1.商代中原青铜器的铅同位素比值结果 在中国冶金术的起源研究中.商周时期青铜器的矿料来源问题,显得格外引人瞩目,半个多世纪以来,这一问题作为涉及商周历史的重大学术课题,一直得到人们的足够重视。郭沫若、唐兰、容庚、闻广等前辈都进行过热烈的讨论,  相似文献   
83.
荣天玙 《百年潮》2002,(11):44-51
"女神"哟! 你去,去寻那与我的振动数相同的人; 你去,去寻那与我的燃烧点相等的人. 你去,去在我可爱的青年的兄弟姊妹胸中, 把他们的心弦拨动, 把他们的智光点燃吧!  相似文献   
84.
王廷芳 《百年潮》2002,(10):36-40
1955年12月,郭沫若率中国科学代表团访问日本,在京都会见了专程从名古屋赶来欢迎他的日本民主主义科学者协会副会长、名古屋大学教授、著名核物理学家坂田昌一.虽然两人是初次见面,但谈得十分投机和愉快.  相似文献   
85.
郭沫若与墨家文化之间的关系呈现出复杂多变的状态,在“五四”时期是肯定与认同,到了二十年代则以批判为主导。而对墨家消隐原因的分析中所提出的墨家分流而融入儒家和法家的观点则是一种极富新意的创见。  相似文献   
86.
李峰 《旅游纵览》2008,(12):60-62
著名的长江三峡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三段峡谷组成,它西起重庆奉节县的白帝城,东至湖北宜昌市的南津关,全长208.5公里。其中的西陵峡长70公里,是长江三峡中最长的一个以滩多水急闻名的峡谷。  相似文献   
87.
马彦祥  马思猛 《纵横》2008,(2):13-17
一1942年下学期,我在江安"剧专",一面养病,一面教书。12月时,接到鲁觉吾(1935年我在南京教书时期认识的一个国民党作家,当时他是国民党军委会政治部设计委员会的委员)由重庆寄来的一封信,说张治中(当时国民党军委会政治部长兼"三  相似文献   
88.
杲文川 《纵横》2008,(5):51-51
在"国际史学会——中国历史学的现状及未来"讨论会上,笔者见到了具有传奇色彩的俄罗斯著名汉学家齐赫文斯基。他给我的名片上,斯拉夫民族常用的"斯基"两字没有了,据说,"齐赫文"的中国名字还是当年文豪  相似文献   
89.
1978年6月12日,郭沫若走完了86岁的人生历程。6月18日,邓小平亲自为他致的悼词中称:“他和鲁迅一样,是我国现代文化史上一位学识渊博、才华卓具的著名学者。他是继鲁迅之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我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的旗帜。”  相似文献   
90.
郭沫若《十批判书》曾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郭氏对该书的自我期许甚高,中国共产党党报党刊也积极宣传郭著,扩大影响。但阵营内外的读者却多持批评、质疑的态度,主要与他们对郭氏“褒孔贬墨”观点作泛政治化的解读有关。郭氏与同道的学术纷争聚焦于西周社会性质和孔墨思想的阶级属性,他的学说在同道中属于少数派,几乎受到普遍非难;阵营外的读者或误解郭著的写作意图,或批评他出奇制胜,实证不足,亦多不接受郭的观点。长期以来学界对《十批判书》的评论存在分歧,反映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史研究存在若干认识偏差,不利于推进该领域研究的深入展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