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3篇
  免费   0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7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31.
斯基泰人是上古活跃在黑海北岸草原上的一支游牧民族.依希罗多德所述,该民族有卡里披达伊人、阿拉佐涅斯人、农耕斯基泰人、农民斯基泰人、游牧斯基泰人和王族斯基泰人等六部.参考其他现代研究成果,本文梳理了希罗多德所记相关资料,就斯基泰各部的族称、生产方式和活动地域做初步考察.研究发现,除卡里披达伊人和阿拉佐涅斯人外,其他今天习用的族称在希罗多德笔下只是指称某一人群的固定短语,反映了希罗多德从外部观察所得出的印象;卡里披达伊人、阿拉佐涅斯人及农民斯基泰人的另一称谓--包律斯铁尼铁司,则可视为他称族称,体现了外界人群对其某些特点的关注;而王族斯基泰人则另有自称,即"斯科洛托伊人".在生产方式上,这六部大都以游牧业为主,有些兼行农耕.至于活动地域,希罗多德记载过简,今天只能述其大略.  相似文献   
132.
千百年来,人们总是习惯在陆地上生活,起居,劳作。似乎只有脚踏实地,心里才会觉得安稳。但在某些地方,还有些渔民长期生活在水上,一条船就承载着一家人全部的财产和生活。他们或以捕鱼、拾贝为生,或以船为家,随风飘摇,或生活在鱼滩上,点鱼灯穿鱼皮。他们逐水而居,常年漂泊在海上、江上、湖上,生老病死,婚丧嫁娶都离不开水和船。他们又被称作是“水上部落”或者是“水上吉普赛人”。  相似文献   
133.
《山茶》2011,(9):62-63
历史悠久的拉祜族与彝族、纳西族等有着共同的祖先——甘肃、青海一带的古羌人。他们早期逐牧而居。后来逐渐南迁,至迟在战国时代已活动在云南境内。史书中三国两晋至唐的“乌蛮”集团就是拉祜族、彝族等族裔的先民,彼时拉祜族部落以贡纳形式隶属于彝族主盟部落,后来又曾向南诏、大理和傣族土司纳贡。历史上,拉祜族多次在贡赋增重时选择反抗或举族迁徙,自唐代起,他们的迁徙活动绵延不断,直至清朝才基本在澜沧江流域定居下来。  相似文献   
134.
眼界     
《南方人物周刊》2011,(15):20-25
4月21日,苏丹南部的Wunlit县,莱克丁卡部落的一个女孩站在一个流动的牛棚中。一般照看和保护牲口的任务会落在男人身上。只有少数妇女会驻守牛棚。牲口对于畜牧部落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为了占有更多牲口,苏丹南部地区的部落之问不断爆发武装冲突  相似文献   
135.
论满语gurun     
满语gurun的语义为国家、部落、百姓、人,这与满族社会制度演变具有密切的关系,体现着满族及其先世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从哈拉、穆昆、噶栅等部落组织到国家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36.
西藏向来是中国一个传统信仰极其浓厚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洞悉西藏传统信仰的历史演变背后的社会发展,成为客观立体地分析藏文化的关键所在。以往由于吐蕃王朝前史料的匮乏,人们对于西藏的认识常止步于吐蕃王朝时期。但随着近些年相关学科和研究的不断拓展,吐蕃王朝建立前的西藏社会及其分期研究越来越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37.
光绪十六年(1890)卡家与沙沟争佃冲突的解决形态,既非严格意义上的调解,也非严格意义上的官府审判,其实质可视为具有"首唱—唱和"结构的"约"的规范秩序的形成。其中,官府成为最终的首唱者,沙沟及其支持者隆务寺一方与卡家及其支持者拉卜楞寺一方是唱和者,众乡老是中介人。在冲突的解决过程中,各方为如何使他方承认己方所主张的解决方案而进行反复的首唱与唱和,其中或争斗或调解或弹压的活动,实际上都可视为力图获取首唱这一身份地位而进行对抗与整合的过程。这种通过"约"的方式而形成的社会秩序很不稳定,呈现很大的流动性。  相似文献   
138.
画家们喜欢大自然,喜欢"部落";大自然天然、清纯、生动;"部落"可以把有共同志向和共同价值理念的人集结在一起。志同道合者在一起,就会舒服、开心、快乐。  相似文献   
139.
在羌塘大草原里,游牧民族的不羁、率性与彪悍一直在血管中流倘,只是随着现代文明的进入,这份不羁与率性更多的存在老人们的记忆中。每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额头上的每一条皱纹都记载着一段刻骨铭心的历史。  相似文献   
140.
唐代剑南西、南两侧分布着大量的羌蛮子弟,比较著名的有弱水八国子弟、岷江西山子弟、邛雅黎子弟、东蛮子弟、云南子弟等。羌蛮子弟受剑南节度,但其组织、征集、训练、出征等仍以部落为单位,是典型的少数民族部落兵。与北方的城傍子弟相比,羌蛮子弟内附时没有经历内徙——安置于缘边军城傍侧这一过程,故安史之乱后内徙的城傍子弟逐渐转化为额内兵,而羌蛮子弟依旧保持了原有的部落兵性质,并一直维持到唐末。羌蛮子弟的总数维持在三到六万之间,他们的存在弥补了剑南道汉兵不足的问题,极大增强了本道的军事实力。复因羌蛮子弟处于唐、吐蕃、南诏的“过渡地带”,且熟悉西南边陲的地理环境,他们的向背往往能左右唐代西南边疆经略的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