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58篇
  免费   13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95篇
  2022年   85篇
  2021年   133篇
  2020年   135篇
  2019年   66篇
  2018年   34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66篇
  2015年   114篇
  2014年   262篇
  2013年   172篇
  2012年   276篇
  2011年   287篇
  2010年   239篇
  2009年   208篇
  2008年   226篇
  2007年   172篇
  2006年   154篇
  2005年   159篇
  2004年   214篇
  2003年   173篇
  2002年   159篇
  2001年   135篇
  2000年   133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本文通过对碧村典型遗存的分析,对其文化性质及其与周边地区的关系进行了探讨,认为碧村遗址龙山时代晚期遗存属于晋陕蒙交汇地区新华文化的典型代表,区别于忻定盆地的游邀文化及太原盆地的杏花文化。同时,在考察晋陕蒙交汇地区石城分布及规模的基础上,对碧村遗址在北方石城文化圈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42.
2012年上海市博物馆、南京大学历史系等单位对广富林遗址进行了发掘,在南京大学发掘区发现良渚文化时期墓葬10座。墓葬均为竖穴土坑墓,随葬品以陶器为主,还有少量玉器和石器。根据墓葬开口层位、随葬品组合、典型陶器演变序列判断,10座墓葬年代存在早晚差异,其中早期墓葬3座,中期1座,晚期4座,另有2座因被晚期水沟打破不见随葬品而未能断代。墓葬均位于高土台上,反映了良渚先民择高处而葬。这批墓葬的发掘为研究良渚文化的丧葬习俗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43.
2007年5月,佳木斯市文物管理站在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中,在长新村西1公里的山丘上发现了1处遗址,并将其命名为长新遗址。调查中对两座遭到破坏、部分遗物已暴露的半地穴式房址进行抢救性清理。2008年6月,对该遗址进行了复查,并对遗址西侧偏北处的一座被破坏的房址进行了清理。两次清理出土的器物种类较多,组合丰富,特征鲜明,其文化内涵与滚兔岭遗址有较多相同之处。为深化研究三江平原两汉时期考古学文化的内涵、编年分期等增添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44.
雷少  丁风雅  吴波 《东南文化》2016,(4):23-37,65,67,127,128
鱼山遗址位于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九龙湖镇河头村,东距现海岸线直线距离约7.3公里。2013至2014年,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对其进行了Ⅰ期发掘,分别发现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商周和唐宋等四个不同时期的文化遗存。其中河姆渡文化二、三期,良渚文化晚期和商周时期堆积之间的自然淤泥层,对于研究沿海地区史前至商周时期文化面貌、人地关系等基础性问题提供了一批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45.
一些著名遗址后来或因出于学术目的或因为配合国家基本建设,都被再度发掘。选择安特生主持发掘的河南渑池仰韶村遗址、李济和梁思永主持发掘的山东章丘城子崖遗址、安志敏主持发掘的河南陕县庙底沟遗址为个案,通过理性的分析和深度的思索认为:著名遗址首次发掘的重大意义,并没有因为后来的发掘而有所改变或修正;著名遗址首次发掘的失误,往往不是因为再度发掘获得的纠正,完全可以在同类遗址的发掘中得到解决。因此,呼吁在文物资源保护为主的今天,实在不应再在著名遗址的头上动土了。  相似文献   
46.
安徽地区的岳石文化遗存可分为分布区和影响区。皖北中北部地区可归入其分布区,命名为南城孜类型,皖西北亳州可归入安邱堌堆类型。沿淮及江淮中部一带为岳石文化的影响区,岳石文化的影响南界徘徊于江淮分水岭南北两侧。岳石文化对南部的影响通过江淮东部、江淮中部和皖西北三条路径来实现。皖北地区岳石文化的相对衰落可归因于环境问题带来的人口减少。  相似文献   
47.
江苏邳州梁王城遗址西周墓地出土了67例西周人骨,对其性别、年龄、人口寿命、体质类型、身高情况的分析特别是对颅骨形态特征的研究表明,梁王城西周组居民属于蒙古人种,具有中颅型结合高颅、狭颅的特点,同时具有狭额、高眶、阔鼻、正颌的面部特征,并且具有长狭的下颌。梁王城西周组居民的颅型与现代亚洲蒙古人种的东亚类型最为接近;面部特征与东亚类型、北亚类型比较接近;体质形态与河南、陕西、甘肃、青海出土的同时代人骨存在一定差异,但这种差异小于梁王城西周组与梁王城大汶口组、殷墟中小墓III组、滕州前掌大B组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48.
院文清 《收藏家》2020,(1):83-94
漆器历史悠久绵长,8000年以来持续发展。考古资料证实,它起源于远古的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糅漆技术已经相当成熟。浙江杭州萧山跨湖桥遗址出土的漆弓,是目前考古发现时代最早的漆器,距今已有8000年的历史。夏禹祭器,“墨染硃画”。二里头遗址发现的—件大型绿松石龙形器,其底衬却是漆器无疑。商殷食器,“雕琢刻镂”。河北藁城台西村商代遗址出土漆器,雕镂镶嵌,特征凸显。  相似文献   
49.
刘晓晨 《收藏家》2020,(10):11-18
中国的用漆历史悠久,早在六七千年前,我国的先民便开始制作并使用漆器了。考古发现最早的漆器是一个木胎朱漆碗,发现于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的第三文化层中,这时期的漆器如同孩童般,工艺稚嫩,颜色单一。历经历史的洗礼后,漆器不断成熟、发展出更多技法、色彩、器型。到了清代,漆器的品种已有色漆、描金器、描漆与描油、描金彩漆、填漆、戗金彩漆、识文描金、嵌螺钿、百宝嵌、雕漆等多种。  相似文献   
50.
在植物对土遗址作用的研究中,鲜有就真实的遗址来展开调查,以及讨论植物给土遗址带来的负作用及其机理。为此,本研究选取西安地区大型土遗址秦阿房宫为研究对象,利用现场调查结合样带法、图像分析法并采集土样,开展对遗址区植物分布、根系产生的裂隙和土壤环境的研究。结果表明:造成土遗址病害现象的主要原因为植物根系作用,加之雨蚀、风化作用及人为破坏的叠加作用,使遗址保存面临严重威胁;其中酸枣、臭椿等萌生树种所产生的根劈裂隙及植物根系对土壤环境的影响十分明显。现存土遗址由植物以及风雨作用而引发的主要病害,其类型包含了边缘夯土的基础掏蚀、洞穴遗存、开裂坍塌、冲沟发育、表面剥蚀,这些是阿房宫遗址面临的主要威胁,也是半干旱地区土遗址存在的特有问题。研究结果既有助于揭示植被对土遗址的作用机理,又能为土遗址保护的植物选择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