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篇
  免费   0篇
  2022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3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抗战初期国民政府财政政策考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传统观点认为,国民政府为克服抗战爆发后所面临的严重的财政困难,从一开始就确定了以通货膨胀为中心的财政政策。笔以为这一观点值得商榷,因为事实上,国民政府在抗战初期采取的是增税、募债、发钞等多管齐下,而以募债为重点的财政政策。从1939年开始的国统区通货膨胀趋势的加速,是国家银行对经济建设的信贷扩张和弥补财政赤字的财政垫款的增加所导致的,并不是从战争一开始就确定的政策所导致。  相似文献   
42.
薛宁 《沧桑》2009,(1):107-107,113
工资和物价管制法是加拿大在特鲁多总理执政期间,面对世界经济危机抵制通货膨胀、保护本国经济所采取的一项重要政策。它对稳定加拿大国内经济,抵制石油危机对加拿大造成严重影响起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3.
(一)明治维新后,在近代化路途中大步疾进的日本,由于主观和客观的原因,自1877年后发生严重通货膨胀。至1881年止,政府发放不兑换纸币、兑换纸币共1亿3,030,9万日元。当时政府岁入总值约等手70万两黄金,而流通纸币折合黄金约284万两。纸币质劣,周转壅塞,由此可见一斑。1881年松方正义就任大藏卿,果敢地采取了一系列紧缩政  相似文献   
44.
1935年的法币政策,将几十年议而不决的币制改革付诸实施,在中国金融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币制改革由理念、设想、计划最终落定为现实,因于多种因素的刺激,20世纪30年代中期的经济困难尤其是美国白银政策推行后导致的白银危机,是法币改革的直接催化剂;中国货币体制与外部世界日渐暌违,也不断刺激着国内币制的改革要求;进一步探究,法币改革的实施,与中国经济基础逐渐增厚相关,经济总体上的不断成长,对弹性货币政策形成一定期待,而且为币制改革提供了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45.
晚清财政与咸丰朝通货膨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朝财政到嘉、道年间已因多年来收支失衡,形致拮据。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战费支出浩大;战败后,英国侵略者借机敲榨巨额赔款,加重了清政府财政困难。1851年太平军起义,14年间,内战蔓延18个省区,大半个中国早已无法征收各种赋税,而内战战费、军饷等支出,频年浩增。到1853年4月,正当内战进入激烈阶段之时,户部无力筹集军饷,政府财政陷入严重危机。清政府决定实行通货膨胀政策。咸丰令户部发行官票、宝钞,嗣又令户、工两部鼓铸铜、铁大钱,造成恶性通货膨胀后果。从而物价猛涨,商品市场物资严重缺乏。铜、铁大钱和官票、宝钞在流通中遭人民强烈抵制;人民生计异常困难,社会秩序剧烈动荡。延至1862年底,迫于形势,清政府不得不宣布“停收票钞”  相似文献   
46.
50— 60年代 ,为解决严重的生产过剩危机 ,“凯恩斯主义”风靡西方世界。凯恩斯经济学的实施 ,导致了新的通货膨胀危机 ,70年代后凯恩斯经济学悄然退场 ,各色“新自由主义”经济学一度回潮。80年代末、90年代初 ,高失业率和生产停滞重新成为美国等西方国家的主要经济问题 ,与之相顺应 ,“凯恩斯主义”渐露复兴迹象。“凯恩斯主义”的荣衰进退 ,是资本主义经济周期自然发展的必然选择。“新凯恩斯主义”的出现 ,标志着西方主流经济学派随着经济危机的复杂化而趋向融合  相似文献   
47.
《南方人物周刊》2011,(39):17-17
《环球金融》杂志根据控制通货膨胀、刺激经济增长、维持货币稳定、利率管理等能力等标准,发布了对世界36家最具影响力央行行长的评级报告,以下为最差的10位。  相似文献   
48.
《南方人物周刊》2010,(44):26-26
物价有其自身的经济规律,光靠行政手段抑制通货膨胀是做不到的,归根结底还是要通过货币政策来解决 12月1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11月份CPI指数同比上涨5.1%。创28个月新高。与此同时,为了抑制通货嘭胀,中央不断出台一系列措施。  相似文献   
49.
试论抗战时期的通货膨胀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抗日战争爆发后,在财政收入骤然下降,而军费支出急剧上升的情况下,国民政府之财政收支出现严重失衡。为弥补日趋庞大的财政赤字,国民政府财政部采取了增加法币发行的政策。与此同时,由于自然灾害,及日军对国民党统治区的封锁,本已存在的供求矛盾更为加深,这大大刺激了物价的上涨。日军的破坏,更加速了法币价值的跌落。为了不让不断贬值的货币摧毁整个抗战工作,也为了维持国民政府本身的统治,国民党中央在管制信贷,实行田赋征实,推行各种储蓄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遏制通货恶性膨胀的措施,而所有举措只能是冲淡通货膨胀的表面现象,并不能够正本清源,对症下药。这是战争环境所形成的问题  相似文献   
50.
为什么要发行这种普通金属(外圈币用铬钢Acmonital/内芯铝白铜Bronital)的流通币呢?主要出发点是为了减小大面值硬币尺寸(重量),并在使用中易与其他面值硬币区分。也就是说跳出沿用同一金属不同直径的惯例,另辟不同金属相近直径的蹊径。当时意大利有较严重的通货膨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