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91篇
  免费   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41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38篇
  2014年   127篇
  2013年   134篇
  2012年   121篇
  2011年   135篇
  2010年   111篇
  2009年   119篇
  2008年   168篇
  2007年   139篇
  2006年   130篇
  2005年   120篇
  2004年   78篇
  2003年   86篇
  2002年   121篇
  2001年   85篇
  2000年   73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3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两次鸦片战争后,英国先后在中国开辟七块租界地,界内土地的租用方式,特别是英国商民如何获得合法的租地权利,是租界土地制度的核心问题。七城市的英租界中有五处实行的是由英国政府与其本国商民订立皇家租契的土地制度,其中天津英租界扩张次数最多,面积最大,租地关系最为复杂,具有较高的典型性。在原有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解释框架中,皇家租契订约双方属于协同利益群体,二者间发生旷日持久的纷争几乎无法想象。以天津为个案,考察和梳理英租界皇家租契制度的历史脉络和矛盾波折,有助于更完整地理解近代英国在华租界及其土地制度的深层次特征。  相似文献   
52.
正编者按:"民族复兴"是一个求诸"内"的目标,却是向"外"奋力求生的产物,是一种自外而内的自反与自信。正因如此,中国近代那些深创巨痛的危急关头,尤其是像甲午、九一八、七七之类的严酷时刻,几乎出现在每一位相关论述者的笔下;正因如此,在始终面临外患威逼的近代中国,"民族复兴"的呼声最终汇聚成时代强音,成为各党派各民族的共同追求。像任何一个重要概念一样,"民族复兴"从内涵到外延都存在演化的过程和内在的紧张;像任何一种重要思潮一样,"民族复  相似文献   
53.
近代"西学"在士人心目中的确立,使中国传统的"道"被时空化。从以前相信"天不变,道亦不变",亦即"道一而已",到逐步承认"道出于二",进而衍化为以西学为基础的"道通为一"。在此三阶段中,"道"从普适于"天下"(即全人类)的大方向,缩小为中西学区分下的区域成分,并有"过时"之嫌,后再重新上升为"世界"通行的模式,然其内涵已面目全非。这一根本性的大转向,是近代这一特殊时代的特殊产物,非常值得梳理。  相似文献   
54.
55.
Dobis(RdoSbis) is the birthplace of Shesrab Gyamtsho, a great TibetanBuddhist Master in modern China. It is located 26.5 kilometers southeast of Xunhua County, Qinghai Province There are 24 natural villages in total: twenty Tibetan villages, three villages of the Salar ethnic groupand one Han Chinese village in the township. Dobis has developed its unique regional customs given its geographic, social and cultural environments. According to an old saying from local people, there are 1000 householders in Dobis Valley.  相似文献   
56.
正陈雁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10月出版,36.9万字,79元陈雁著《性别与战争:上海1932—1945》一书,是在其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战争与性别"结项成果基础上修改而成,并被列为"复旦大学历史学系近代中国研究青年学者书系"之一。作者以1932年至1945年的上海女性生活为中心,跳出了"国家兴亡,匹妇有责"的传统女性战争史的写作窠臼,从性别角度重新思考民族战争,尽力探究战争与  相似文献   
57.
于林可  何元元 《沧桑》2014,(1):55-56,76
农村、农业、农民始终是我们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而中国经济发展史,其实就是一部农村经济发展史的演变历史。理解我国农村经济史的发展历程,就是对中国社会本质的了解。本文拟从学术的角度出发,从大量的具有代表性的论著中提炼出三种能够反映中国近代经济史发展实质的理论,为当今中国的乡村经济的发展提供认识上的参考。  相似文献   
58.
李科玲 《沧桑》2014,(4):98-100
在中世纪向近代转型的过程中,经济因素方面的转型是其最根本的表现。本文先介绍了中世纪晚期孕育的经济因素的表现形式。在此基础上,围绕近代经济因素从城市向农村的渗透程度这条主线,探寻和分析中世纪晚期经济是如何向近代转型的。主要阐述了两条途径:一是城市经济关系深入农村;二是城市人口和资本向农村的转移。  相似文献   
59.
在传统社会,徽州形成了崇文重教的风气,这不仅为徽商的发展造就了大量具有相当文化基础的商业人才,也使得徽商集团的文化品位和徽州人的整体素质有了很大提高.这也成为徽商兴起与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进入近代后,旅外徽州人继承和发扬了重视文化教育事业的传统,无论是对于家乡,还是对侨寓之地的教育文化事业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本文以近代旅沪徽州人为例,着重探讨都市中的移民群体在促进家乡文教事业发展方面所做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60.
在近代,随着国内外市场的发展,安徽地区的畜牧经济有了较大程度的发展,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家禽、牲畜饲养的兴盛,二是畜牧品加工业的发展,三是畜牧交易市场的发达。畜牧业已成为近代安徽地区农民家庭普遍经营的一项重要副业,不仅在当地的农村经济结构中占据着一定的比重,成为农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与农民的经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他们藉以增加收入的一个重要渠道。在市场机制的牵引下,近代安徽畜牧经济的发展还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即畜牧业的专业化经营、雇佣现象的出现以及租赁关系的发达等等,这些现象说明近代安徽畜牧经济的发展已不再囿于传统的自然经济范畴,而是开始走向市场,呈现出显著的商品化生产特征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