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50篇
  免费   1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66篇
  2022年   62篇
  2021年   42篇
  2020年   100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46篇
  2015年   81篇
  2014年   216篇
  2013年   161篇
  2012年   195篇
  2011年   195篇
  2010年   160篇
  2009年   165篇
  2008年   172篇
  2007年   158篇
  2006年   170篇
  2005年   170篇
  2004年   119篇
  2003年   144篇
  2002年   140篇
  2001年   105篇
  2000年   95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6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中国国家旅游》2017,(1):22-23
1920年,尤金·阿杰(Eugène Atget,1857—1927)将自己的2600张底片捐赠给法国文物保护部门,他在信中写道:"在将近20年里,我从我的个人兴趣出发在巴黎的旧街道拍摄,这些照片收录了16—19世纪美丽的城市建筑,今天这项档案工程已经结束了,我可以负责任地讲,我已经保存了整个旧巴黎。"  相似文献   
82.
1838年刊行的《美理哥合省国志略》中有"博物院"一词,目前所见当是汉语中最早出现"博物院"之处,较《四洲志》中的"博物馆"提前了三年。经过考证,此处的"博物院"或指1828年对外开放的美国费城自然科学学会博物馆,此馆亦标志着美国以博物馆为基础的自然史研究开端。中国近代早期博物馆史料零散,通过网络数据库得到若干孤立资料,如若不返回原始语境解读文本,而仅从字面望文生义,牵强勾串,进而试图得到一个大结论,无疑是一种危险的做法。  相似文献   
83.
在科举制度发展成熟的明代,时文作为科举士子的必修课已逐渐成为官方取士最重要的文体。时文阅读由明初的明令禁止到明中期的普及化、群体化发展,最后到明末的士子"非举业不览",每一阶段都与科举制度、出版业发展息息相关、互为影响。时文因其特殊的政治属性而备受关注,在明代拥有最大的阅读群体,士子因切磋揣摩时文写作而结成文社,文社规模的发展壮大也对科举取士产生了不容小觑的影响。时文阅读逐渐将经典的神圣阅读带向了工具性阅读,阅读的工具属性带动了明代出版业的兴盛发展,坊刻、私刻时文刊本的充盈不仅满足了应举士子的阅读需求,为其提供应试捷径,同时还将时文的文学地位大幅度提升,赋予了时文阅读更多的文化属性和内涵。时文的读者、作者、出版者在彼此独立的同时,角色随时可以互相转换,可以说,明代时文阅读活动中的士子承载着多重身份,这种特殊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明代士人复杂的心态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84.
<正>日本《诗经》传播史上,《诗经》传播的载体和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口头传播,比如师匠传给子弟,父亲传给儿子;有书面传播,例如加注了“道春点”、“文之点”、“安昌点”等不同训点的《诗经》注本,或是像朱子、古学、折衷考证等学派总结的各种读诗要领。传播目的也各不相同,或像释奠、进讲,面向特定场合、面对特定听众讲《诗》;或用之吟咏,陶冶情操,内化汉学涵养者;或以《诗》劝善惩恶,风化天下。江户亦然,传《诗》有着丰富的媒介和多样的方式。但与前代相比,江户特色最明显的,还是大量出版印刷的《诗经》书  相似文献   
85.
正一部晋国史,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部春秋史。在众多晋国国君中,最赫赫有名的,自然是非晋文公莫属。他在城濮之战中一举击败强盛一时的楚国,"取威定霸",确立了晋国在中原地区的霸主地位,跻身于"春秋五霸"之列。这固然是晋文公本人主观努力、麾下三军将士效命的结果,但同时也是春秋以来晋国长期发展壮大的产物。在这个过程中,晋献公曾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86.
张宁 《文史天地》2014,(5):42-46
正笔者读民国史,发现了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即蒋介石、唐生智、刘湘这样的一批武将,虽然标榜自己是"新派"人物,信仰科学,但是在人生的不如意阶段或者前途未卜的迷惘期,却还是愿意去寺庙拜拜菩萨,请求高人指点。这些逸史散见于各种回忆录、文史资料,真真假假,是非难辨。但读到《李宗仁回忆录》时,却发现真有这样几则"迷信"故事,汇集并编纂如下,以飨读者。李宗仁是广西桂林临桂西乡村人。他的家乡如同中国大多数地区的农村一样,迷信  相似文献   
87.
<正>第五次全国地方志工作会议4月19-20日在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出重要批示,批示指出:"地方志是传承中华文明、发掘历史智慧的重要载体,存史、育人、资政,做好编修工作十分重要。五年来,全国广大地方志工作者执着守望、辛勤耕耘,地方志工作成绩斐然,这项事业呈现良好发展势头。谨向同志们致以诚挚问候!修志问道,以启未来。希望你们继续秉持崇高信念,以更加饱满的热情、以求真存实的作风进一步做好地方志编纂、管理和开发利用工作,为弘扬优  相似文献   
88.
<正>上帝的"餐桌"桌山(Table Mountain)国家公园地处南非的三大首都之一——开普敦。因为一座临海的山峰顶如桌面而得名,站在桌山上,可俯瞰开普敦市和桌湾。很多人把它形容为一位端坐在大西洋边的历史老人,见证着南非近四百年的现代史。桌山所代表的开普花区已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的一部分。其实桌山并不是指仅仅一座山,而是环抱开普敦的一组群山的总称,由于这些山的山顶都比较平,其中还有一段的几  相似文献   
89.
周七月 《纵横》2014,(11):47-52
周总理亲口对我父亲说,他是国家总理,而我父亲是“文艺总理”,但父亲在《八十自嘲》一文中,却幽默地自我描述说:“来自贫寒户,混迹文坛中,奔忙六十载。一个打杂工。”  相似文献   
90.
李慧 《黑龙江史志》2014,(14):52-53
每一阶段,人们所追求的历史认识价值观都是特定的。原始社会时期,人们由于缺乏对自然界及人类社会自身的认识,对死亡十分恐惧,于是"灵魂不灭"成为他们的核心观念。古代文明社会时期,人们逐渐认识到神的局限性,开始"重人事轻鬼神","真实的人性"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一点可以从西方"历史学之父"希罗多德的《历史》中得到很好的体现。到了中世纪,上帝成为一切之中心,人世间的一切都只为论证"神意的真实",奥古斯丁的《上帝之城》便是最好的说明。经历了文艺复兴,上帝遭到无情的严厉批判,"人性的真实"重新得到重视和歌颂。启蒙运动是继文艺复兴运动之后的又一场深刻的思想文化运动,那么这一时期,历史学家著书立作追求的又是什么呢?本文以启蒙运动时期英国历史学家爱德华·吉本的巨著《罗马帝国衰亡史》为代表浅析这一时期的历史认识价值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