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08篇
  免费   0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44篇
  2014年   173篇
  2013年   175篇
  2012年   180篇
  2011年   168篇
  2010年   194篇
  2009年   136篇
  2008年   97篇
  2007年   61篇
  2006年   66篇
  2005年   80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63篇
  2002年   82篇
  2001年   64篇
  2000年   9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在岭南民是文学戏剧中,陈景华的传奇故事为大家喜闻乐见,然而在正史中很少见到他的身影。今天,我们就来认识——  相似文献   
992.
历代对于《九歌》的理解,往往人言言殊,莫衷一是:诸如“渊源”、“原型”、“篇名”、“篇目”、“篇次”、“作”、“作期”、“男女相恋”、“体裁”、“祭祀”、“人神”、“巫术”、“歌舞”、“寄托”、“神格”、“作意”等,均在争讼之列,通过《九歌》作“解题”,了解研究的来龙去脉与困难症结。  相似文献   
993.
994.
梁白泉 《南方文物》2002,(2):124-125
蒋赞初教授是我大学时的同窗。那是抗战胜利后第二年的冬天,我们同在南京丁家桥入学中央大学理学院地理系一年级,住同一间宿舍,一起去教室听课。第二年迁四牌楼,他转入学院历史系二年级,又过一年,我也跟着转入历史系。我们又在昌桥同室而居。在解放前夕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的日子里,我们少不更事,却在一起感受时代的脉搏与呼吸。妄借敦诚赠曹雪芹诗中的两句话,恰合  相似文献   
995.
白谦慎 《收藏家》2002,(8):40-45
1914年,张充和生于上海。其时其地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均具有极重要的意义。上海是中国近代以来最大的开放口岸,也是中国东南的经济文化中心。中西文化的重要交汇点。张充和出生后4年,新文化运动便兴起。这是一个充满危机和生气的时代,一个中西冲突、新旧交替的时代。张充和的家庭就是这个时代的一个缩影。张家祖籍为安徽合肥,曾祖张树声,曾任两广总督。辛亥革命后,张家迁到苏州。虽说祖上为旧式官僚,张充和的父亲张冀牖却是一位开明的教育家,他在苏州办学校,倡导新式教育,所办乐益女中,曾聘请张闻天、柳亚子、叶圣陶、匡亚明等任教。而张充和自幼在合肥的祖母家接受传统教育,9岁时由吴昌硕弟子、精于楚器研究的考古学家朱谟钦(拜石)先生指导,学习古文和书法,16岁回到苏州。苏州自明代以来就是中国文人文化的  相似文献   
996.
淘书记趣     
杨静荣 《收藏家》2002,(3):68-68
1974年正是“文革”进入第8个年头之际,虽然社会上盛行“读书无用”,且又“批林批孔”、“评法批儒”,但中国书店还是悄悄地开放了。前门和西单的中国书店主要卖解放后出版的旧书,而琉璃厂的中国书店尚卖解放前出版的旧书和新书。所谓的旧书主要是科技类和考古学方面的,文学类的则没有全面放开。我那时刚调回北京工作,一个月只挣40多元,但书的定价也相对便宜,中华书局标点本的新书《史记》也不过10元多一点。而像《陶说》、《陶雅》等旧书,才几角钱。1976年粉碎四人帮以后,中国书店开放的旧书逐渐增多了。我那时一直在工厂上班,三班倒,除了白班没时间,中班和夜班都有空余时间去中国书店淘书。虽然书价不贵,但工资也着实可怜,除了吃饭以外的零花钱,我几平都交给了中国书店。工夫不负苦心人,  相似文献   
997.
地处长江荆江南岸的湖北公安县,地广土肥,河湖交错,晚明名学革新派——“公安派”领袖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时称“三袁”)就出生于此。  相似文献   
998.
川野   《日本学论坛》2002,(3):38-41
『六百番歌合』の家隆の歌には、その判に『白氏文集』の「上阳白发人」「五弦弹」「琵琶行」の影响の指摘のみられる歌がぁる.それぞれ「秋雨」四番、「寄琴恋」十一番、「寄商人恋」三十番でぁる.  相似文献   
999.
对汉代的经今古文之争。人们常常作出简单化、绝对化的评判。以《春秋》三传为例,所谓师法家法只是表面上的水火不容。实际上却互相渗透,《左氏》也并非绝对不用《公羊》、《谷梁》之义。由于受时代的政治要求和思维定势的支配,古文学派使用的观点方法仍没有离开今文学家深求圣人“微言大义”的传统。而对于《左传》开启中国历史文化和道德精神的深远意义。汉代学者并未给以更多注意。  相似文献   
100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