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6篇
  免费   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97篇
  2013年   62篇
  2012年   43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42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38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38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21.
第二轮志书的质量优劣,总纂是关键。总纂必须在志书设计的总体性、志书体例的完整性、志书记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志书取舍的客观性、志书的地方特色和时代性上下功夫。才能编纂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子孙的高质量志书。  相似文献   
122.
明万历年间,江南嘉善县重修县志,乡绅支大纶通过其人际关系网络对修志人员施加压力,意欲让死友之妻徐节妇载入县志。但因支大纶不愿屈从于修志者咬定的金钱规则,节妇只被变相记载于卷末的按语中,直至清代纂修方志时才移入正文。这一事件既为探究明清方志的编修过程、评判方志的性质与价值提供了一个实例,同时通过支大纶的行止,又可从公/私辩证的角度探究乡绅在地域社会中规范自身的行为守则。  相似文献   
123.
19世纪后半叶以来,生源论、土地与移民学说、殖民主义与帝国主义,以及美利坚民族主义等相互激荡的社会思潮,构成了边疆假说源起的复杂理论背景。在1893年发表《边疆在美国历史上的重要性》以前,特纳先后求学于威斯康星大学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受教于威廉·艾伦、理查德·埃利、赫伯特·亚当斯和伍德罗·威尔逊等师友,接触过西奥多·罗斯福、亨利·乔治、罗里亚及沃克和甘尼特等人的著述。通过批判地汲取上述学者的论见,特纳逐步明确了社会进化、无主土地及边疆等概念,形成了现时主义、相对主义与整体史的治史风格,由此创造性地构建起边疆假说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24.
宗法社会的讨论是中国近代社会史学研究的中心问题之一。晚清学人研究这个问题有着复杂的社会背景及政治语境;因救亡图存的历史使命所驱使,近代学术与政治密不可分。康、梁的政教论既借鉴严复等介绍西方政治制度方面的学理,也糅合国学传统中的公羊三世说。就晚清参与讨论者而言,诸如梁启超、夏曾佑、严复等,大多兼有政治家、学者双重身份,他们议学兼论政,探讨西方社会的历史或中国古代历史等以探究学理,其话语中趣旨往往指向现实政治。  相似文献   
125.
"辩名析理"是中国古代魏晋时期玄学家们解释经典的方法之一,也是魏晋时期玄学文论通用的方法之一。"辩名析理"一词出自郭象《庄子注.天下》篇,是一种抽象思维方法,由冯友兰在其《新原道》一书《玄学》一章中正式提出。对各种经典的注释方法数不胜数,也往往依各家各派之不同思想,显示出不同的特点。我们今天把中国历史上对经典  相似文献   
126.
华夷之辨以进退于礼乐文明为转化机制,侧重于“中国”的准入性。由此形成的“多元一体”格局,促使学者在民族国家叙事面前坚持“文明国家论”,但这难以构成对民族国家叙事的真正批判。中国古代秉持的是不同于国家叙事的天下观念。儒家的天下观把仁义视为华夷共同认可的价值理念,强调通过文德双修、爱人正我而使远人慕义来朝;希望通过施行仁政获得民心,维系天下,克服“国家”的强力色彩。宋人基于华夷之辨努力塑造“中国观”,对于“天下认同”已无多奢求。天下的价值认同维度得以可能,须经公私之辨的转化,其对身份、人格、权利的触及是对“天下为天下人之天下”的重申和证成。对于古人而言,“天下”与“国家”是两个根本对立的价值体,混同二者甚至产生了王朝倾覆的后果;对于今人而言,“天下”与“国家”代表了两种文明与历史形态,能否实现从“天下”到“国家”的观念转变,是一个古今交接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7.
杨静 《丝绸之路》2013,(24):38-39
李商隐的“无题诗”所描绘的画面唯美、感情真挚、逻辑跳跃、意蕴含蓄,为其增添了许多朦胧之美、悲怆之美、生命之美。诗句中含蓄、蕴藉、多义的艺术表达特点,不仅使之在晚唐诗坛上独树一帜,放射出绮丽的光芒,而且对后来诗歌的发展也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无题诗”也无愧于“诗迷”称号。本文以李商隐的《锦瑟》一诗为例,阐释新批评复义理论在诗歌中建构的构建过程,分析其如何突出诗歌所蕴含的朦胧之美、含蓄之美。  相似文献   
128.
本札记的引文除特别注明者外,均引自《论美国的民主》(托克维尔著,董果良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  相似文献   
129.
张叶 《神州》2013,(5):137-137
对话是现代教学论倡导的一种崭新的教学理念,一种新型的教学文化,即在教学过程中,建立在民主、平等基础上的人、文本和环境之间激荡起的心灵共振和呼应。平等的对话过程应是师生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语文教学理应通过这种交流、商谈,通过共同感的获得或理解能力的养成,使教学中的人共同分享教学活动中的愉悦。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老师自己在课堂上过多地成了课堂的主宰,无形中减少了学生交流对话的机会,使整个课堂变成你讲我听,重知识传授轻交流的局面。这种教学是教师剥夺了学生的表述权力和义务,也放弃了自己倾听的权力和  相似文献   
130.
曲直  李昊蔓  尚俊男 《神州》2013,(27):152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宝贵财产,是人类社会交际的一种任意的、口语的符号系统。没有语言,就没有今天人类的文明。而我们常说的语法(grammar)这个术语,它有两层含义,一个指结构规律本身,即平常说的语法事实;另一个指的就是语法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