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篇
  免费   0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在“杂交水稻之父”这个名字背后,90岁的袁隆平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环球人物》记者采访了一圈袁隆平身边的人,学生邓启云说他总是不服老;记者兼朋友谭毅挺说他“热情、坦然、不会摆架子”;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研究员兼秘书辛业芸说他像一个永不停歇的跳高运动员。  相似文献   
52.
杜晓帆 《中华遗产》2007,(12):24-25
2007年9月,菲律宾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发出警告,如果菲律宾政府在两年内不采取紧急措施,位于其北部的世界遗产伊富高水稻梯田很可能从世界遗产名单上除名。  相似文献   
53.
《历史研究》2007,(6):55-64
以往关于亩产量的研究方法存在较多弊端,影响了研究成果的可靠性。根据中国传统农学关于农业生产取决于"天"、"地"、"人"三大要素的经验总结,可以用一种新的方法对1823—1833年松江府华亭—娄县地区的水稻亩产量进行重新估计。新研究方法的主要内容是注意不同气候条件对一个地区水稻亩产量的影响,了解不同品质的耕地及其在该地区全部耕地中所占的比重,依据当时农学家对插秧密度与亩产量之间关系的总结得出不同气候条件下不同品质耕地的亩产量,在此基础上求得该地区全部耕地在特定时期的平均亩产量。运用这种方法研究的结果是:华亭—娄县地区在1823年以前,水稻平均亩产量大约为3石,而在1823—1833年期间则为1·7石左右,均与过去学界对该地水稻亩产量约2石的估计有颇大差异。  相似文献   
54.
《中国钱币》1999年第3期刊载《缅甸硬币发展史简述》,笔者以为文中关于当代缅甸流通硬币部分有需要补正之处: 1.自缅甸1948年独立迄今的半个世纪中,共发行了五套硬币,文中所称四套,系将第四、五两套合并所致,该两套发行银行不同,不应合并。 2.第三套硬币主图不是昂山将军,而是奈温将军(General Ne Win)。 3.第四套硬币发行于1975—1988年,有5种面值,6种形状。 4.第五套硬币发行于1991年,国名缅甸英译己从Burma改为Myanmar。 5.此外,缅甸纸币种类还有:75、35…  相似文献   
55.
水稻,是我国主要农作物之一。现在我国水稻产量,无论是总产还是单产,都居农作物产量之首。尤其我国水稻单产,平均亩产已达千斤以上,有的优良品种亩产高达吨粮左右,已走在世界前例。水稻如此高产与水稻移栽密切相关,水稻移栽最早的创始人就是朱元璋。水稻,在中国历史上民间亦称百稻,亩产以前  相似文献   
56.
东亚稻作起源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起源是国际学术界的重大课题之一,而中国的稻作起源研究由于其丰富的材料在这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东亚稻作起源研究的新进展》一文是加拿大著名植物考古学家加里·克劳福德和沈辰博士综合中国、日本和韩国近年来稻作考古方面的发现和研究成果所作的述评,在高度评价东亚稻作起源研究成就并赞同某些观点的同时,也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首先,作者赞同中国水稻的本土起源说,认为可能起源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是一种热带型粳稻。中国考古发现中未见籼稻,籼稻系起源于南亚地区。但是,对于当前所发现一些最早的水稻遗存(如玉蟾岩、彭头山、贾湖,甚至河姆渡)是否为驯化种,作者却持基本否定态度,认为仍然属于野生种,甚至没有足够的考古证据证明是人为采集利用的结果,直到较晚期的龙虬庄,水稻遗存才有了明显的人工干预迹象。农业起源是一个数千年的漫长过程,而非一种突发的事件,这也是国际学术界的主流观点。另外,作者还对中国学者对野生稻的生物分类方法提出了意见,认为目前的分类方法不够细致,还应该作进一步的划分。作者比较重视稻作起源中的技术手段,对日本学者的DNA方法表示赞赏,认为它解决了如粳、籼不同起源等方面的一些重大问题。最后,作者还提到要重视起源问题的文化和生态背景,强调了多学科系统协作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57.
中国和日本同处于东亚汉字文化圈之内,两国的稻米文化内涵非常相似。两千余年来日本的稻作文化和汉字使用经过吸收和本土化,表现出日本独有的色彩。日本人民对稻米的崇敬和坚定不移的信念,创造和发展出丰富多彩的日式稻米食品。在这些饮食文化不断创造发展的背后,可以看到古代中国稻作文化的影子。本文以语言文字为切入点,就中国稻作文化对日本饮食文化的影响作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58.
马家浜文化的稻作农业研究是学术界较为关注的问题,基于此前对古水稻和水稻田的研究,研究者多认为其稻作农业已经处于较为发达的阶段.本文通过近年对杨家、马家浜遗址出土大量植物遗存的分析,推测马家浜文化稻作农业发展的关键阶段应始于马家浜晚期,水稻在此阶段成为主要食物资源.并根据对水稻粒型的统计学分析,发现在马家浜晚期,粒型的增大出现一个飞跃,应与耕种技术的进步有关.粟的发现暗示着旱作农业的南传可能存在陆路的传播路线,是将来工作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59.
田亮 《环球人物》2020,(1):33-38
2018年8月,一篇名为《请暂时遗忘袁隆平,我们应该认识一下这些给我们米饭吃的人们》的网络文章传播开来。这篇文章认为,超市货架上鲜有袁隆平研制的大米,袁隆平的成就被过分夸大,掩盖了其他科学家的光芒,人们应该多关注水稻育种领域其他科研工作者。一时间,掀起了该不该“暂时遗忘袁隆平”的讨论。  相似文献   
60.
《湖南文史》2011,(8):45-45
【据新华社武汉31日电】全国最先大胆提出搞水稻亩产万斤试验田的湖北省孝感县长风农业社,29日收打了试验田的早稻,大大超过了原来的规划。他们在1.21亩田里,收到了干谷18587斤,平均亩产谷l5361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