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4篇
  免费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加拿大国家美术馆的文物保护研究人员在美术馆的铜像上发现了新生成的腐蚀物,因此在1998年对室内铜像展开了一场全面的腐蚀情况调查。调查涉及加拿大国家美术馆展厅与库房内的136件近现代铜质雕像(1836年~1964年),研究人员对铜像的腐蚀程度进行评估并利用孟塞尔颜色系统与原始档案记录进行  相似文献   
32.
颜色词现今是学界研究的热点,也是当代语言学研究的前沿课题之一.本文通过梳理一个多世纪以来国内外的学术主张与相关认识,力图勾勒出一个完整而清晰的轮廓,在进行适时的理论整合的同时,洞察研究现状的不足之处,以期促进这一理论的成熟与完善.  相似文献   
33.
在人们的印象中,英语色彩词只包括表示单一颜色的词,如红色、绿色等。实际上,英语色彩词涵盖的范围要更为广泛,它还包括一种合成词,主要由名词或者形容词与表示单一色彩的词汇连接而成。英语色彩词的翻译是学习重点,因为我们除了需要译出词汇的原有含义之外,还需要译出词语的隐藏含义、社会层面的含义等。在日常生活、商务、科技研究和其他领域,色彩词都有很大的适用空间,因此,我们需要对此加以重点研究。  相似文献   
34.
胡瑞华 《人文地理》2010,25(5):108-111
冷战结束以来,美俄间以主权国家利益为核心的地缘政治竞争一直在进行着。美俄间的地缘政治空间之争主要表现在美国主导下的北约东扩和在独联体地区的渗透。而俄罗斯为了防止其在欧亚大陆战略生存空间被挤压和近邻地区被分化,采取了一系列的反对、抵制措施,以防地缘政治空间被进一步削弱并力图为俄罗斯未来重新崛起保留一定的地缘政治空间。作为战略博弈优势方的美国的地缘政治政策主导着美俄关系演进的进程和张力。  相似文献   
35.
王晶晶  魏娟 《环球人物》2013,(21):84-85
无论是怎样贫瘠的山水,我都想画出阳光满维起1954年生于天津,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中国画专业,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常务副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硕士生导师、中国美协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画学会常务理事。  相似文献   
36.
汽车颜色现在变得丰富多彩了,给这些颜色命名的颜色词也变得丰富起来,这些词语的来源很广,并且在修饰颜色时分布也很不均匀,但目的都是突出不同颜色的褒义,为汽车销售充当视觉、听觉先锋。  相似文献   
37.
祝福的颜色     
陈柯芯 《人物》2018,(7):14-15
世界杯小组赛E组即将开战,塞尔维亚对阵巴西,在支持巴西队的球迷中,一对父子的打扮尤其吸引人的眼球。他们浑身上下被象征着巴西国旗的绿、黄和少许蓝色包裹着,脸部也不例外地涂满了颜色,他们的四周,是同样热情的巴西球迷。  相似文献   
38.
<正>提起枫树,人们多半会想到北京的香山红叶。谁会想到在一碧千里的科尔沁草原上,竟然也会有一片神奇的枫树林,它更能让人领略到“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的浪漫。  相似文献   
39.
在许多史前遗址中,我们会将与文化遗存共存的大量其他遗物和遗迹看作是人类行为所致,比如将动物骨骼看作是人类狩猎或食用的庖厨垃圾。就像用静态方法分析器物工具一样,其实这种看法是有问题的。考古遗址也一样,它们在发现时也早已处于被弃置状态,从被古人类栖居到被发掘出来的漫长岁月中,饱经地质、气候、生物和人类的种种动力作用,沧海桑田,早已是面目全非了。因此,单凭发掘过程中所获得的表面印象而做的结论,难免与遗址本来的面目有很大的出入。埋藏学和遗址形成过程研究,就是要把影响遗址和文化遗存堆积的各种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区分开来,从而能比较客观和全面地了解古人类的活动与行为方式。本文作者是最早提出遗址形成过程概念的美国考古学家,他认为一处考古遗址是由人类文化的和自然动力过程共同塑造的。自遗址形成阶段开始,文化动力和自然动力就无时不刻地对文化材料产生影响,它们决定了文化遗存保存下来的条件和机会,并直接影响到考古学家对它们的解读和古人行为复原。遗址形成过程,特别是遗址废弃后的扰动会导致考古记录呈现一种被扭曲的人类行为和社会活动图像,造成我们了解和重建过去的偏差。由于考古遗址的改造和扰动不存在有没有问题,而是程度大小的问题,所以,绝大部分的考古记录向我们展示的并非是一种凝固的远古社会形态,而是受到破坏后的扰动状态。在本文中,作者对如何研究形成过程,分辨自然动力和文化动力提出了一些理论方法的经验之谈,对于我们在考古发掘中分辨遗址形成过程有相当的参考价值。美国考古学家伍德和约翰逊指出,对于考古学家来说,对文化遗存和遗迹的关系以及它们和遗址自然迹象关系的准确辨认和判别,是我们这门学科的基础。如果我们误读了这些关系或对这些关系做出了错误的解释,那么我们就无法得出可信的考古学结论。  相似文献   
40.
佚名 《湖南文史》2010,(6):60-61
汉语语言博大精深,其意义纷繁复杂,一个字、一个词都会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而附上各种各样的引申义。颜色也是一样,很多本来带有褒义的颜色,通过演绎引申却成了人们避之唯恐不及的色彩,如:红灯区、绿帽子、黄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