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6篇
  免费   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长歌 《中华遗产》2014,(7):118-133
无良政府对鸦片财政的依赖,不亚于瘾君子对鸦片的依赖。但是瘾君子仅害其自身,而无良政府的鸦片财政之害呢?  相似文献   
22.
本文经过考析纠正了以往研究者关于寄籴的错误观点,并论述了寄籴制度的演变过程、出现背景和实施情况。所谓寄籴,就是某地方官府(或中央派出机构)为完成自己的粮食收购任务,到本辖区以外的其他地区或委托其他官府开展的粮食收购活动。宋朝长期且普遍实行寄籴这种粮食收购办法,旨在通过扩大粮食收购的空间范围,缓解因经济条件较差或自然灾害造成的供求矛盾,用地区差价抵消年景差价,以较小的财政开支满足粮食需求。寄籴的出现,与粮食收购的定额管理等制度环节有关,是政府的粮食收购活动与市场供求形势相适应的产物。但遏籴之弊的盛行,也导致了寄籴制度实施效果的有限性。  相似文献   
23.
《抗日战争研究》2006,(2):116-116
2006年3月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黄正林《陕甘宁边区社会经济史(1937-1945年)》,54万字。该书分上编(一至七章)、下编(八至十六章)构建了陕甘宁边区史研究的新框架,突破了以往对陕甘宁边区史经济史三个时期的划分,以皖南事变为标志,前七章通过对边区环境与历史的追溯、抗战前期边区的经济政策与农业、边区工业、商业、财政税收、金融业的初创等记述,归结其经济政策为“力争外援,休养民力”;后九章通过对皖变后边区的经济政策、抗战后期边区的农业、边区工业体系的建立、抗战后期边区的商业、金融业、税收、交通运输和邮政业等记述,总结其经济的总方针是“发展经济,保障供给”。  相似文献   
24.
2005年在西藏历史上是一个不平凡的年份: ■西藏迎来了自治区成立40周年的盛大节日; ■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高度重测,举世瞩目; ■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青藏铁路顺利铺轨到拉萨,创造了世界铁路史上的奇迹; ■西藏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50.4亿元,经济增速连续5年超过12%,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12亿元,西藏经济总量迈上了新的台阶……[编者按]  相似文献   
25.
从在“牢监大学”自学成才到20世纪30年代主编《中国农村》,从在新四军和苏北抗大讲授政治经济学到主持山东解放区的战时财经工作,从建国前夕在西柏坡协助周恩来处理即将诞生的新中国的经济工作到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深入探索,薛暮桥以其睿智的头脑、深邃的思想、精辟的论  相似文献   
26.
潮人心目中有一个嫉恶如仇、胆识谋略过人的萧端蒙。潮州民间流传着他巡按江西的除暴事迹,民谚有“一锤打死江西王”之说,并将故事编为地方戏剧。作为历史人物的萧端蒙,是一个学识渊博,刚直敢言的官员。明朝从英宗至神宗百余年间,经历了由盛而衰的中落过  相似文献   
27.
中国近代工业发展史上,有两位著名实业家,人称“南张北周”,“南张”指的是功盖东南的状元实业家张謇,“北周”指的是华北新式工商业的开拓者周学熙。周学熙字辑之,号止庵,晚年号枕云居士,又号砚耕老人,1866出生于安徽建德(今东至)的一个封建官僚家庭。1880年首次参加童子试,此  相似文献   
28.
论晚清"裁厘统捐"与"裁厘认捐"的尝试及夭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华山 《史学月刊》2004,5(2):57-63
厘金在晚清财政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因多次征收而导致的税率过高使多方极为不满,也造成了中央与地方的财政矛盾。《辛丑条约》签订后,为了预备“裁厘加税”,清政府决定对厘金进行改革,实施“裁厘统捐”。随着立宪运动的展开,商民势力较大的江浙等省发起“裁厘认捐”,以抵制清廷的“裁厘统捐”。由于厘金问题事涉中央、地方、商民等多方利益与矛盾,加之清廷措置失当,短时期内难以顺利调适,博弈的结果是官方的“裁厘统捐”和商民的“裁厘认捐”均以失败告终。  相似文献   
29.
宋代转运使补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宋代的转运使地位重要 ,以往的研究 ,较多地注意到它与唐五代宋初的转运使、随军转运使及巡院等的联系 ,对它是宋初藩镇替代者这一点重视不够 ,而这却是正确认识宋代转运使的关键。宋代统治者为了防止转运使成为像唐代藩镇一样的割剧势力 ,采取了许多防范措施 ,除了先后将地方军权、刑事权等分割给别的官司外 ,更重要的是不赋予转运使直接任免、升黜、奖惩本路官员的权力。转运使的权力受到过多限制 ,财政过于集权 ,造成诸多弊端。在管理出现混乱、中央财政需要得到确实保证、朝廷对财赋不断产生特殊需求的情况下 ,宋廷被迫将财权向转运司适当下放 ,从而产生了相对独立的路级财政管理层次。但是 ,宋代中央集权的体制并没有根本改变 ,路级财政的独立性是有限的 ,转运使不可能完全成为地方利益的代表者。  相似文献   
30.
1877年的西南战争使明治政府真正实现了中央集权。从1877年西南战争结束至1889年《大日本帝国宪法》的颁布,为日本近代资本主义制度确立时期。此间明治政府建立并完善内阁制,开设国会,制定并颁布宪法,建立近代天皇制;与其相适应,财政上,在致力于建立、完善近代财政金融制度的同时,开始由积极财政政策向财政紧缩政策转变。本文重点探讨此间明治政府财政政策转变的原因、内容及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