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7篇
  免费   0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俊松 《文史天地》2003,(1):62-62
慈禧太后酷爱看戏。在看戏时,慈禧往往要“请”一些官员陪看,叫作“赏戏”。官员必须跪在戏台下的平地上看戏,夏天烈日当头,地上滚烫;冬天寒风刺骨,全身冻僵。于是,每逢慈禧“赏戏”,就成了太监勒索官员的良机:热天,太监给他们送垫送茶;到冷天,太监给他们送皮袄送手炉。官员们得了好处,便回报以白花花的银子。光绪六年慈禧45岁寿辰时,在故宫畅音阁看戏,下令让进京贺寿的官员陪看。宁夏固原提督雷正绾毒瘾特别大,怕在看戏时烟瘾发作,抽不到大烟。在得知太监有提供大烟泡儿的“特别服务”后,他才转忧为喜。结果他看了3天…  相似文献   
132.
温州鼓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声和 《古今谈》2002,(1):39-40
温州鼓词,是流行在浙江南部温州地区的一种说唱艺术,在温州的民间是很富有生命力的,几百年经久不衰。现在,虽然现代的艺形式很多,但温州鼓词还是在人民的心中扎下根,各地的老人亭里、个体的修车摊上、小馆里都播放这种用温州方言演唱的曲艺。它还通过现代的制作手段,制成光盘,传到国外去,在海外的温州人的中广泛地传播。  相似文献   
133.
上盘花鼓起源于安徽凤阳花鼓。临海沿海一带的演唱艺人,先后受了明清两代凤阳花鼓的影响,创作了二人舞《上盘花鼓》。后来又以江南一带流传的民间小调为基础,结合当地社会生活,创作寄生草、姑娘看花灯、小妹送情郎、相思深等十余种花鼓曲调。最初的上盘花鼓  相似文献   
134.
索穷 《中国西藏》2007,(2):86-90
同样,手工艺品也是各民族间相互了解和进行感情交流的基本因素。也许.可以把手工艺品视为是一个民族、一个部落的文化大使。这个文化大使从不放弃自己的使命。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大使更加展示了自身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5.
玉不琢,不成器.木不雕,难成品. 一块普普通通的木料。在木雕艺人张宗宏的手下,变成了精美绝伦的艺术品。大到庙堂寺院.小至亭台楼阁、村宅民居,或富丽堂皇、美轮美奂,或小巧玲珑、别致新颖。张宗宏木雕技艺精湛.其独树一帜的雕刻艺术,闻名乡里。  相似文献   
136.
20世纪50年代初,我父亲戴不凡先生从杭州调到北京参加戏曲工作。由于工作需要,他逐渐与一些戏曲老艺人有所交往,并由此而逐渐熟悉起来。十几年中,无论是在开会时还是在日常个别接触中,他与全国许多剧种的主要演员都谈过关于戏曲表演经验的话题。  相似文献   
137.
韩连赟  韩钢 《旅游》2007,(1):62-69
当你翻开这篇文章来欣赏这些手工艺人们的生活日记时,已有很多艺人的工作在外来文明的冲击下消失了,但他们的精神并没有因此而枯萎。或许他们为此感到一些忧伤,但每一项工艺的消失都是有了更好的技术所代替。历史文明的车轮就这样驶过,在我们为此庆幸或伤心时,我所能做的只是尽量地保留它最后的声音,让人们倾听这喧哗之外的歌声。[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