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50篇
  免费   0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0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349篇
  2013年   464篇
  2012年   1082篇
  2011年   396篇
  2010年   122篇
  2009年   102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7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正"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语文课程改革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它通过知识的综合、能力的综合及教学活动形式的多样化,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种课程形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对语文综合性学习不能引起足够重视。面对全新的课程,新型的学习形式,空间广阔的学习内容,不少老师都有一种无以下手的茫然,如何有效地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成为当前语文教师的一大难点,也是广大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  相似文献   
72.
新课程标准下,对中专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中专语文教学改革迫在眉睫。本文从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出发,并针对此问题,探讨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教学改革应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73.
论文以民国时期大陆学人与东南亚学人所编东南亚华校国语教材为视角,探讨华文教育本土化问题。认为大陆学人所编东南亚华校国语教材的本土化倾向包括选材符合国外实际、稳妥处理敏感话题、教给儿童规范汉语及配以实用方便的教学法;东南亚学人所编东南亚华校国语教材的本土化倾向包括突出第二语言教学的特性、使用外语进行解释及强调国语文的特点。  相似文献   
74.
高校语文教学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在高等教育中必不可少。本文从对高校语文教学的定位、教学内容以及教学途径三个方面加以分析,略述拙见,希望借此为大学语文的发展尽微薄之力。  相似文献   
75.
回顾新课程的改革历程,教师的教学方式已经发生着积极的变化。高质量的课堂要求教师既能完成教学目标,又能根据课堂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课堂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主阵地,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就是要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样也能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促进学生智能发展,提高教学的质量。  相似文献   
76.
多维教学方法,可以引导学生进入美感境界,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发展,提高学生学习效能。多维教学方法可以突破定向、单向思维的框架程式,使学生思维的通道完全敞开,思维的角度灵活多变,思维的效度深刻牢固。可以突破学生机械接受的思维模式而成为一种积极主动、具有独创精神的创造性思维模式。  相似文献   
77.
岳明友 《神州》2014,(11):118-118
<正>“育苗有志闲逸少,润物无声辛劳多。”自从河北师大毕业后,一直在一线岗位勤勤恳恳,认真执教,风风雨雨,备尝个中酸甜苦辣,但我也深深体会到“教师”的光荣所在,也深刻熟悉到要当好一名教师,就必须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时刻以“德高为师,身正为范”这八个字提醒自己,用爱托起明天的太阳。我专心、爱心、用心,把自己的青春献给教育事业。一、专心育苗,我心无悔。因为专心,才会心无旁骛地投身于教育;因为专心,才会  相似文献   
78.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新课标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更应当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提升他们的创新意识、综合实践能力,同时还要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本文将对当前小学语文实践教学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就如何进行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教学,谈一下自己的观点和认识,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79.
林东海 《世界》2006,(10):26-33
复旦结缘西单的一条胡同内,有一座院落,这就是高教部所在地。1967年夏天,我刚到北京不久,想拜访鲍正鹄先生,好不容易才找到这里;向传达室说明来意,便进了院门,几经打听,终于找到鲍先生。他身上穿着一  相似文献   
80.
刘椿 《史学集刊》2006,(1):39-44,52
陕甘宁边区的教育经历了曲折的探索过程,从旧教育模式到创立自己的教育模式,由强迫教育到尊重群众的自愿与需要,由包办到民办公助,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教育体制。、国民教育培养出的毕业生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提高了陕甘宁边区文化程度,培养了大量专门人才。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教育从抗战的环境和边区的实际出发,坚持教育同抗战、同社会、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为抗战培养人才,消除了群众中的文盲、迷信、不卫生的习惯,解决了群众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既推动了边区教育事业的发展,也但排了边区经济、社会的进步,为抗战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