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篇
  免费   0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甘肃省高台县骆驼城遗址新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台县骆驼城遗址,为我国现存规模较大、颇有影响的一座古城址。作者反复踏察了该城址及其周围的众多遗迹,摸清了其基本面貌,考得骆驼城为东汉灵帝光和四年(181年)因地震水患搬迁重筑的酒泉郡表氏(表是)县城,前凉至北周该城为凉州建康郡郡治及其所辖表氏(表是)县城,唐代为建康军城,公元766年废弃,该城延绵585年。  相似文献   
32.
叶兵 《风景名胜》2021,(2):0144-0144
本文对三相三线电能表和三相四线电子式电能表的性能特点分别做了深入分析,并通过电压与电流向量表法对三相三线电能表和三相四线电子式电能表在三相之间不能完全对称时二者之间的电量误差值以及更正系数进行快速求解,提出了可以减小计量误差的一些有效措施 , 并结合实例对改造前后的经济效益展开比对,对相关措施加以验证。  相似文献   
33.
《中国钱币》2014,(6):69-69
《中国各省纸币图录》(民国时期),谢志伟编著/集藏,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精装彩印,全书共527页,4324张彩色纸币图样,版式分类上万个品种,附有价格参照表,该书是目前国内最权威介绍民国时期中国各省纸币标准图录,是研究中国近代金融史专业学者及钱币收藏爱好者必备的专业工具书籍。图录原售价人民币980元,现推广价人民币600元。  相似文献   
34.
正《资治通鉴》是司马光奉宋英宗和宋神宗之命编撰的一部编年体通史。由司马光本人担任主编,在刘攽、刘恕和范祖禹的协助下,历时19年而编撰完成。全书分为294卷,记事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截止到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按照时间顺序记载了共16朝1362年的历史。  相似文献   
35.
房价已经涨到县城。这似乎不在媒体和舆论的关注范围。但事实表明,西部欠发达地区,两千以内的房价基本成为历史,高的到达三四千了。县城房价也疯狂,意味着高房价已经围困了全国所有城市。对于真正有住房需求的人们来说,意味着很大的困难。我曾经有一个假设,假设县城的房价处于“宜居状态”,会有一些承受不起大城市生活成本的人回到县城去。现在看来,这条“退路”也变得渺茫。当然,这并不意外。  相似文献   
36.
《丝绸之路》2011,(11):74-75
留备有关电话号码 在出国前要带上一份自己的旅行计划和日程安排表,以及必要的联系电话,包括你在国内的亲友、所在单位、你乘坐班机的航空公司、组团出游的旅行社,以及随团的导游等人员、在旅游目的地的亲友或者接待单位、就近的中国驻外使领馆的电话号码,  相似文献   
37.
《深州风土记》是晚清名儒吴汝纶纂修的一部地方志。表是此志的一大特色,其数量多、比重大、质量高,兼有再分细目的作用。而这些,都是建立在编纂者对资料的博采旁搜和考证精到的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38.
贾朝阳 《神州》2012,(22):85-85
由于诗歌语言暗示性、跳跃性、多义性、隐喻性的特点,加之学生生活阅历和知识水平的限制,对诗歌的理解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层面,不能清晰地表达感受、阐明思想。我在教学中从读标题、联作者、明背景、品词句、记术语这几方面着手,将诗歌教学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39.
简单地将中美两国的博弈视为一种你进我退、我输你赢的"决斗",是对新型大国关系的误读。近年来,中美高层频繁交往,包括美国副总统拜登近日的访华,均表明双方可以通过"斗争"与"沟通"增进了解,最终找到一条适应大国关系的路径。拜登此次东亚之行应该说是带有具体任务的,其中最受外界关注也最为敏感的,就是向中方表明不赞同中国划设东海防空识别区的立场。这项任务表面看来很重要,但比起中美之间需要建立新型大国关系的使命来说,不过是双方的又一次"磨  相似文献   
40.
直到今天,1755年底摧毁了非洲西北部与伊比利亚半岛大部分地区的地震与海震,仍然在“里斯本大地震”的标题下作为事件存在在欧洲与德国人的记忆中。这与许多对这一自然事件进行解释与评论的,随着逐渐扩大的时间距离也把它用作隐喻的文本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这些文本不能解释,为什么这一事件在远离其发生地点的德语国家与地区会产生惊人的热烈反响。本文对当时的观察与解释模式的分析表明,除了家庭或商业关系以及当时流行的对恐怖事件的乐趣以外,更重要的是通过想象产生的经历的共同性,是它为该事件的广泛流传与深入解释提供了基础。“里斯本地震”被与各地的自然经历联系在一起,使当代人感到其现实性,随后,它成为许多“小”故事的固定组成部分,并且与它们一起流传下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