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7篇
  免费   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75篇
  2013年   103篇
  2012年   62篇
  2011年   43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训释词语当兼顾修辞特点。字面上同为“瞽史”,在“瞽史教诲”中是字字表实义的联合词组,而在“瞽史之纪”诸句中则虚实并存,属于连类而及的修辞方法。如果忽略这两种不同的语义关系,就难免曲解原义,导致释义和语境的矛盾。由于上古的乐官和史官经常协同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具有分工合作的密切关系,加之典籍中“瞽”与“史”往往称对举,《国语》的作者便欲言“史”而连及“瞽”,贾谊、班固诸贤也本说“瞽”却连及“史”。  相似文献   
142.
此前曾见有人在翻译中国的传统民居时,用了“Vernacular”一词,就随手翻阅词典,读到了该词的两个涵义:一是“乡土的”、“本地的”,二是“方言的”、“用方言写的”,颇感深受启发。的确,迄至今日,矗立于僻野荒陬的传统建筑,依然散发出浓郁的乡土气息,为人们展示着日渐消逝的生活方式。同时,传统建筑因其浓厚的乡土色彩,犹同方言一般,各地皆有独具的词汇,语法及音调。此种以视觉接受的“建筑方言”,凸显出中华地域化千姿百态的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143.
从17世纪开始,许多欧洲传教士先后来到中国.他们出入清朝宫廷,得到信任。为了有利于布教,南怀仁、贺清泰等传教士不仅学会了清王朝官方语言——满语,而且以满语翻译了大量圣书。从研究满语的角度,本介绍了清朝时期来到中国的西方传教士以满语翻译圣书的情况.以供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144.
杨静茹 《神州》2014,(11):131-131
历史上对翻译标准的讨论数不胜数,对翻译标准的讨论一直都在延续。翻译的标准很难去界定,它的标准是多元化的。翻译是一项特殊的语言符号之间的转换过程,它是跨文化夸语际的信息传播活动。文化的多样性使得翻译应具备不同的策略。最具争议的两大策略便是归化和异化。持归化的观点人认为译文应“本土化”,使译文适应本国读者。持异化观点的人认为应从原文出发,以原语文化为归宿。本文将重点探索翻译的标准与策略这两方面。  相似文献   
145.
唐圆鑫 《丝绸之路》2014,(10):60-61
在清末民初的社会文化语境中,梁启超对《哀希腊》的初次译介引发了国内众多知名学者对其的屡译不衰,唤醒了他们的社会理想和革命斗志,促进了中国化拜伦形象的构建。本文聚焦“五四”前后梁启超、苏曼殊和查良铮三位翻译家对这首诗的不同译法,在赏析他们译作的同时,从翻译风格论的视角给予关照,以展示《哀希腊》汉译是如何从文言旧诗体一步步向白话新诗体过渡的。其间,译者的翻译风格在无形中得到了空前彰显。  相似文献   
146.
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英华书院,在培养翻译人才方面亦颇有成就,袁德辉和马儒翰无疑是其中最负盛名者:袁德辉成为林则徐翻译班子重要成员,马儒翰则担任英方首席翻译。他们以其翻译作为对晚清中外关系乃至中外文化交流施加了重要影响,清政府亦藉此认识到培养外交、翻译人才的重要性,京师同文馆及各地广方言馆等学堂的设立就是这种认识的体现。  相似文献   
147.
<正>《论语》自东汉起跻身儒家经典之列,至南宋时,经理学大师朱熹之手位列"四书",是儒家最重要的文化典籍之一,同时也被公认为认识孔子和了解孔子思想最可信、最直接的原始资料。《论语》不仅在中国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在海外也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它是最早进入欧洲视野的中国古代文化典籍之一。早在16世纪末,传教士利玛窦已将《论语》翻译为拉丁文。1687年,由耶稣会传教士翻译的《中国哲学家孔子》在巴黎出版,其中包含《论语》的部分章节。《论语》的欧文译本众多,以英译本数量最多、影响最大。不过,在主要欧洲语言译本中,《论语》德语译本影响力不容小觑。如果要推举一部最负盛名的德语译  相似文献   
148.
谢碧原 《神州》2014,(9):31-31
“五失本三不易”的观点是由东晋时代杰出的佛教学者道安提出来的,其对日后的佛经翻译以及翻译理论的发展影响甚大。本文阐释了道安在“五失本三不易”中所体现的翻译观,在肯定道安“开宗明义吾国翻译术”及在译论上的杰出贡献的同时,提出其翻译观所存在的一些不足,并倡导译者应从现当代社会的实情出发,以辩证的思维看待前人的翻译理论,在具体的翻译实践中选取不同的翻译策略,从而创作出优质的译品。  相似文献   
149.
袁帅 《沧桑》2014,(3):241-244
翻译文学是一个社会文化文学多元系统的组成部分。在我国文化文学多元系统的动态发展过程中,翻译文学大多处于系统的边缘位置,五四时期却跃居中心位置,成为建构新文学思想体系的媒介。本文从佐哈尔"多元系统理论"的视角出发,结合中国五四时期的文化语境,分析了中国翻译文学在五四时期的地位、特点、原因及其影响,指出翻译文学在中国文学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50.
趣游俄罗斯     
正今年暑假里,我去了俄罗斯。在飞机上"闷"了九个多小时后终于来到了俄罗斯的首都莫斯科。莫斯科是一个美丽的城市,气势磅礴的克里姆林宫、美丽如画的红场、壮观的圣瓦西里大教堂、古老神秘的叶卡捷琳娜一世宫都让我目不暇接,在俄罗斯的几天旅行中,最让我难忘的要属在圣彼得堡的一个晚上。那天我们游览了叹为观止的冬宫,回到宾馆时已精疲力竭。可是由于倒时差和白夜的缘故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